「近幾年,甘肅文旅產業得到跨越式發展,文旅經濟更是成為甘肅經濟的重要支柱性經濟之一,取得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近日,甘肅政協澳委何萍萍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說。
何萍萍表示,在未來,甘肅要繼續把握「一帶一路」的重大歷史機遇,依託絲綢之路黃金段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甘肅獨特的祖脈文化、絲路文化、民俗文化等做亮金名片,以文化交流的方式拓寬合作渠道,探索與港澳企業、商會等團體或組織的合作,吸引海外投資,努力營造良好的招商引資、招展引會、招才引智的社會氛圍,形成點上有精彩、線上有風景、面上有產業的生動局面。
甘肅政協澳委何萍萍
履職甘肅政協委員已有5個年頭的何萍萍對甘肅感情很深,日前,港澳委員看甘肅活動推出後,何萍萍在文章中直言,絲路駝鈴悠揚,看不夠的是莫高窟,忘不了的是月牙泉。(記者 寇剛)
原文如下:
「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東漢應劭解釋:「敦,大也;煌,盛也。」
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鎖鑰,對外交往上的國際都會,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在中華歷史長卷上占有光輝的篇章。
東方藝術明珠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莫高窟又名千佛洞,開鑿於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坐西朝東,前臨宕泉河,面對三危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
莫高窟洞窟密布崖體,大小不一,鱗次櫛比,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形如蜂房鴿舍,異常壯觀,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相傳,公元366年(十六國時期的前秦),樂僔和尚西行至三危山,忽見金光閃耀,猶如萬佛現身,於是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千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和元代的興建,形成了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這裡也逐漸成了信仰聖地。
在歷史長河中,受自然風沙侵襲和人為破壞,莫高窟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像2000身,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殿堂,倘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1961年,莫高窟成為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如今,莫高窟已成為中外遊人競相前往的旅遊勝地,不論春暖花開、烈日炎炎,還是霜滿枝頭、雪花飛舞,莫高窟前都有來自世界各地遊客的身影。人們欣賞着精美絕倫的壁畫、雕塑藝術,近距離感受着古絲綢之路的文化魅力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沙山月泉相映成趣
鳴沙山月牙泉
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地處敦煌城南5公里處,千百年來以山泉共處、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鳴沙山,因沙動成響而得名,為流沙積成,分紅、黃、綠、白、黑五色。鳴沙山東西長40餘公里,南北約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環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
1994年,鳴沙山·月牙泉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獲「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等稱號。2015年7月20日,被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6年1月,鳴沙山·月牙泉景區被擬認定為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
關於鳴沙山·月牙泉的由來,當地流傳着一個故事。從前,這裡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舉行一年一度的浴佛節,善男信女都來寺里燒香敬佛,頂禮膜拜。當佛事活動進行到「灑聖水」時,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傳聖水,放在寺廟門前。忽聽一位外道術士大聲挑戰,要與住持方丈鬥法比高低。只見術士揮劍作法,口中念念有詞,霎時間,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黃沙鋪天蓋地而來,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廟門前那碗聖水卻安然無恙放在原地,術士又使出渾身法術往碗裡填沙,但碗內始終不進一粒沙子。直至碗周圍形成一座沙山,聖水碗仍安然如故。術士無奈,只好悻悻離去。剛走幾步,忽聽轟隆一聲,那碗聖水半邊傾斜變成一灣清泉,術士變成黑色頑石。原來,這碗聖水是佛祖釋迦牟尼賜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傳,專為人們消病除災的,故稱「聖水」。由於外道術士作孽殘害生靈,便顯靈懲罰,使碗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一灣翡翠般的清泉,在沙山的懷抱中靜靜躺了幾千年,雖受狂沙 襲擊依然碧波漾漾,水映沙山,蔚為壯觀。
據說,月牙泉早在漢代就是遊覽勝地。泉南岸原有一組古樸雅肅、錯落有致的建築群,從東向西建有娘娘殿、龍王宮、菩薩殿、藥王洞、雷神台等。據史料記載,月牙泉一直是碧波蕩漾、魚翔淺底、水草豐茂,與鳴沙山相映成趣。在當地老百姓中有鐵背魚、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寶的說法。
近年來,隨着旅遊業蓬勃發展,鳴沙山·月牙泉景區開闢了沙療、滑沙、滑翔跳傘、騎駝遨遊等沙漠娛樂項目。迎着初升的朝陽,一隊隊駱駝旖旎而來,遊人騎駱駝遊走在夢幻般的沙丘間,領略大漠奇觀的同時,盡享異域風情。夕陽西下,駝鈴聲聲,遊人伴着落日餘暉爬上沙山,鳥瞰月牙泉,遠眺五彩斑斕的敦煌城,更是一種難得的體驗。(作者系甘肅省政協住澳門委員,文中採用了有關官方和個人的資料,在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