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重庆 > 特别报道

成渝農科專家合力共推科技賦能農業

2022-06-13
来源:香港商報网
    自古以來,成渝一家親、兄弟情誼深。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成渝地區佔位一直舉足輕重。進入新時代,尤其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至國家戰略以來,兩地間在各個領域的合作更加緊密。
 
    2022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業科技成果推介會將於16日在重慶潼南區舉行,本次推介會由重慶市農業農村委主辦,成渝雙城經濟圈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重慶市農科院、四川省農科院承辦,主題為「專家田間曬成果  農民雲端選技術——科技賦能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屆時,來自川渝兩地的相關部門、科研院所及企業將匯聚在田間地頭,相會在網絡雲端,共商科技合作,共謀「三農」發展,齊力推進科技支撐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
 
    10日,推介會田間專家訪談活動在重慶市農科院現代農業高科技園區舉行,來自重慶和四川的多位農業科技專家一起分享科技如何為兩地農業發展賦能。
 
苟小紅:重慶農科院取得一批在國內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
 
    重慶農科院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
 
    訪談中,重慶市農科院苟小紅院長說,中央強調,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冀望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苟小紅介紹說,建院16年來,重慶農科院一手抓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一手抓科技服務能力提升,通過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術,取得了一批在國內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60余項成果,40個農作物新品種,13項省部級以上的科技成果獎,重慶農科院科研人員交出答卷。
 
    據介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後,重慶市農科院與四川省農科院積極動作,強力推動合作,以科技為兩地農業發展賦能。2020年11月,重慶市農科院與四川省農科院聯合發起成立了成渝雙城經濟圈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匯聚了川渝兩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及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共123家成員單位。
 
    苟小紅說,我們聚焦糧食安全、農產品保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台共建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緊密合作。該聯盟成立一年多以來,共聯合組織實施了科技項目近40個,發佈重點應用科技成果100余項,在川渝兩地的30多個市區縣推廣示範最新的科技成果。
 
    苟小紅表示,這次推介會,也將是對農業科技成果成色的考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生產是出題人,我們是答卷人。成果好不好實踐來檢驗,成果用哪家用戶說了算。
 
張雄: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是重中之重
 
    四川將帶來100項農科成果
 
    據四川省農科院副院長張雄在訪談中介紹,參加本次推介會,四川帶來了100項農業科技成果,涵蓋了糧油、蔬菜、水果等。
 
    張雄指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央為川渝地區「量身定制」的重大發展戰略,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更是重中之重。近年來,在川渝兩地農業主管部門積極對接下,四川省農科院、重慶市農科院聯合編制和起草《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專項規劃》《關於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的專題彙報》,其主要內容被川渝兩地黨委政府吸納採用,為川渝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
 
    張雄表示,我們將和重慶市農科院一起推進川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的建設,在現有基礎上,繼續研發新的農業品種,在糧食優質高產的路上再破紀錄。
 
    農科必須結合產業需求
 
    重慶市農科院研究員李賢勇曾帶領團隊率先攻克重慶地區不能生產優質稻米的難題,在保障川渝兩地糧食生產,助力稻農增產增收的過程中書寫下濃重的一筆。同時,他參與研發的水稻品種遠赴東南亞、南亞、非洲多國,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智慧」「川渝智慧」。
 
    農業科研必須結合產業需求。李賢勇感受頗深。李賢勇說,自己開始水稻研究之時,水稻產業的需求已經由追求產量為主的數量型轉向追求品質為主的質量型。當時,重慶水稻生產「前期陰雨寡照,後期高溫伏旱」,不利於優質稻生產。
 
    如何才能提高水稻品質,圍繞這個問題,李賢勇的團隊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終於培育出重慶第一個優質稻品種及超級稻品種,實現了高產優質。目前,我們已經培育出5個一級優質稻品種,這些優質品種已經在南方稻區推廣超過1億畝,並且每年還向東南亞沿線國家出口種子兩千噸左右。
 
    李賢勇表示,下一步,他所在的研究團隊還將在傳統優質高效的基礎之上,向培育適合丘陵山地輕簡化種植的品種、稻米安全、培育健康功能品種等三個方向拓展。
 
    農村迫切需求農業科技成果
 
    在本次訪談中,一位特殊的「農業科技大咖」引人關注,他不僅長期參與農業科技研究,還有著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
 
    重慶市農科院研究員、博士後、重慶酉陽縣龍潭鎮桐嶺村駐村第一書記姚雄說,在自己一年多的駐村幫扶工作中,他發現農民對高品質的農作物新品種,輕簡化的綠色生產新技術,高效益的種養新模式和實用可靠的丘陵山地農機具有著迫切的需求。
 
    去年5月,姚雄被派駐到桐嶺村,駐村的第一時間,他就開展了調研,發現水稻是最符合當地資源稟賦、最受農民群眾支持、最有發展基礎的產業,於是,他將梯田開荒復耕、發展高山優質稻作為桐嶺村產業振興的突破口。
 
    編制《桐嶺村鄉村振興五年總體規劃》,在村裡試驗種植重慶市農科院培育的優質水稻突破性品種,為村民示範優質水稻標準化種植技術,在關鍵農時季節舉辦高素質農民技術培訓班,通過一系列舉措,如今的桐嶺村完成了千畝撂荒梯田的復耕復種,種植的大米綜合品質達到了國標一級。(記者 童文武)
 
    頂圖:川渝兩地農科專家分享科技賦能農業
[责任编辑:严燕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