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與7所合作單位在鄱陽湖水文生態監測研究基地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暨合作交流會,旨在充分發揮各自平台、科研、技術和人才優勢,深化技術交流,推進資源共建共享;並以此為契機,實現築巢引鳳,強化區域協作聯動,共同建設美麗江西。
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及座談會現場
平台:積極推進科研實力
一直以來,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積極推進鄱陽湖水生態監測和研究工作,打造了「三庫一室一平台」,在全省1km2以上重點湖泊(含鄱陽湖)及五河開展系統性水生態監測,對全省1km2以上86個重點湖泊(含鄱陽湖)及贛江、撫河、袁河和潦河開展了河湖健康評估工作;做好重大生態保護舉措實施成效監測,提升環境DNA、江豚等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監測能力,加強水生生物及其生境演變趨勢及其相互作用機理研究等工作。同時在應對突發水生態事件及建立鄱陽湖水文生態監測數據庫、鄱陽湖水生物基因庫等方面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主任方少文表示,「十年努力我們把平台搭建了起來,但還有很多不足,現在希望更多單位能夠參與合作共建,補短板,揚優勢,不斷拓寬合作領域、提高資源共享效率、深化人才交流培養,形成『合作互動、優勢互補、注重實效、共同發展』的格局。」
合作:建立穩定高效機制
此次與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7所單位分別是: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南昌工程學院、江西省博物館、南昌大學循環經濟產業豐城研究院、江西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大隊、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江西省水生生物保護救助中心。
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與南昌工程學院等7家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據了解,根據協議,合作方將在信息共享、聯合會商、產學研對接、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穩定高效的合作機制。比如,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將與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合力推動水文水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維服務合作,深化省界、東江源區和其他監測覆蓋薄弱區的水文水生態監測合作等;與江西省博物館合力打造《湖泊·生命·呼喚》展覽,開展多視角、多方位的宣教推廣活動;與江西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大隊共同加強對江西省內地下水、地表水方面的政策研究和信息的搜集甄別,建立交流渠道;與南昌工程學院協同打造生態水文產學研創新基地,推進科技合作和管理經驗交流;與南昌大學循環經濟產業豐城研究院聯合(配合)申報相關科技項目,實現「水文監測」全產業鏈科技合作;與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聯合開展江西省重要水域特別是鄱陽湖流域的水生生物資源調查、魚類資源調查監測、魚類標本收集製作、瀕危水生動物物種保護;與江西省水生生物保護救助中心聯合開展江西省重要水域特別是鄱陽湖流域的水生生物資源調查、水生態環境維護與修復、瀕危水生動物保護等工作。
與會人員參觀鄱陽湖水文生態監測研究基地「三庫一室一平台」建設情況
「我們正在與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中國水科院、武漢大學、河海大學、長江委水資源保護局、水利部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和科研院所開展合作。」方少文坦言道,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還希望能吸引更多「金鳳凰」,實現區域合作新突破,從省內出發,面向全國乃至全球,致力於成為一個集『面向國內外科研單位全方位開放的學術交流與研究和國際、國內提供湖泊實驗研究與技術交流』為一體的綜合平台。
未來:合作共贏拓新格局
下一步,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將以鄱陽湖水文生態監測研究重點實驗室「1+5+7構架」為依託,建立「團隊-基地-項目-人才-管理」運行機制,統籌科研、技術、技能三大板塊,組建水生態團隊、水情團隊、水文測驗團隊、水資源團隊,把河湖生態系統基礎研究和應用實踐相結合,推出有針對性、多元化、品牌化的水生態服務產品,加大成果轉化與應用,全面開創新發展階段鄱陽湖水生態監測新格局,為保護母親湖提出「江西方案」,為湖泊生態治理提供「江西經驗」。
簽約單位相關負責人及專家學者一同合影留念
對此,南昌大學循環經濟產業豐城研究院院長陳明華滿懷激情,「高校要把科研做好,長期做,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鄱陽湖的『一湖清水』服務,為整個江西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他指出,如何將湖中的藻類資源利用起來,產生經濟價值,實現產業鏈轉變,是該院之後的研究方向。
方少文介紹:「我們還可以在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需求,如『十年禁漁』、東江源水生態保護、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鄱陽湖健康評估、江豚物種保護、藻類水華治理、地下水生態監測評估、水生物基因庫建立等方面發揮區域聯動優勢,還可以在學科建設、技術標準、規程規範等方面,發揮水文部門的監測檢測、分析評估預警等優勢。以及有關部門專業技術、人才資源、研究特色、物種保護、宣傳展示等優勢,強強聯合,強化項目合作,強化人才培養,強化信息共享,與各單位在共建共贏中為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貢獻智慧和力量。」(郭美勤 彭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