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巢湖市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擺在重要位置,探索「三四五」工作法,精準分類施策,破解發展難題,因地制宜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2022年,全市142個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全部達50萬元以上,實現強村100%的目標。
健全三個機制 加強工作調度
建立定期調度機制。市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堅持每季度調度一次集體經濟發展工作,通過座談交流會、現場觀摩會、參觀學習會等多種形式,專題研究推進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實行黨建引領對接幫扶,落實市黨政負責同志包村聯繫制度。不定期下發工作提示單,推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典型鎮村經驗做法。
落實聯席會議機制。建立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評審聯席會議制度,對於評審優秀的項目及時撥付專項資金,推動項目實施,對於評審欠佳的項目,持續跟蹤,重新指導上報項目文本,確定年度項目。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市財政每年扶持一批集體經濟薄弱村,每個村給予扶持資金50萬元。近三年共謀劃村級集體經濟項目75個,撥付發展資金3750萬元。
完善考核考評機制。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為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工作和年度目標考核重要內容,對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良好的鎮街,優先推薦評先評優。將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作為重要指標,納入星級黨支部創評考核體系,星級黨支部創評結果與村「兩委」年度考核結果掛鈎。
開展四項行動 加大推進力度
緊密結合基層實際,充分發揮各種優勢,統籌多方力量,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開展專家服務行動。針對特色種養殖實用技術難題,抽調32名專家組建農業產業專家服務團,下設水產、畜牧、糧油、經作、蔬菜等5個產業發展指導組,定期到各村(社區)「把脈問診」集體經濟項目可行性,開展技術指導、項目諮詢。
巢湖市柘皋鎮汪橋村菌糧輪作循環農業創新試點園
開展家門口就業行動。針對人口大村剩餘勞動力多的問題,開展「在家門口就業,助力鄉村振興」專項行動,通過建立「兩項清單」,掌握企業用工需求1400餘人,摸排在家待業有就業需求的8000餘人。舉辦「雙培雙帶」「雙技」培訓、鄉村振興大講堂等各類培訓150餘期,把農技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對在家待業的無職農戶進行實用技能培訓。開展專項招聘活動190場次,幫助近3000家企業發佈招聘崗位,達成就業意向3000人次。開展村企聯建行動。通過組織「搭台」、企業「唱戲」,推動村級黨組織和企業結對共建、抱團發展,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助力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共有51個村先後與46家企業實行精準結對聯建。針對40個集體經濟發展薄弱村,通過項目帶動、勞務對接、資金支持、消費增收等多種形式,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已通過村企聯建促成合作項目10個,計劃投資金額達2000萬元,預計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近400萬元。
巢湖市廟崗鎮軍高村300畝菊花種植基地
開展激勵保障行動。創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激勵機制,對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益30萬元及以上的村,分別按照年度增收10萬元及以下、10萬元-20萬元、20萬元及以上的一定比例,發放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增量獎。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激勵擔當作為的實施方案》,對近兩年評選出的20個幹事創業先進村黨組織和17名擔當作為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分別給予激勵獎勵。
巢湖市尖山湖逸趣園稻田畫
實施五類模式 加快發展速度
堅持多招並用,突出分類發展,探索出五類發展模式,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
實施資源盤活模式。通過開展資產資源清理工作,對閒置存量資產、固有的優勢資源進行清點盤活,進一步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如,烔煬鎮唐嘴村通過對關閉的養殖場重新整合併對外出租,村當年就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近10萬元;黃麓鎮躍進村通過對原有的村閒置的小學場地進行盤活,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年純收入9.5萬元;實施產業帶動模式。全市共建設80餘個種植、畜牧、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基地,重點發展茶葉、漁網、中草藥、稻蝦共養、番茄五大產業。如,烔煬鎮朝陽村積極發展黃蜀葵、水稻、小麥種植,僅黃蜀葵一項收入達6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130萬元;實施光伏發展模式。緊緊抓住國家發展新能源政策機遇,發展光伏產業,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創收增效。如,廟崗鎮蓮花社區建設600千瓦屋頂光伏電站,僅此一項每年給社區集體經濟帶來70萬元左右的收入。實施物業經濟模式。主要通過在鎮村興建標準化廠房或在工業集中區購置標準化廠房對外進行出租,增添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動力。目前,蘇灣、柘皋、中垾、烔煬等鄉鎮通過建設或購買標準化廠房,實行村村入股,對外出租,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增收。
巢湖市壩鎮湖東村光伏發電項目
實施服務創收模式。如,柘皋鎮18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共承接農村公益性項目49個,帶動村民致富的同時,進一步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截至目前,全鎮18個村全部實現集體經濟強村,其中200萬元以上村2個,100萬元-200萬元的村4個,50萬元-100萬元的村12個。(方勇 熊倩 龔舒斌)
頂圖:巢湖市蘇灣鎮聯創產業基地標準化廠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