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湖北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聯合申報的「湖北十堰青龍山地區上白堊統高溝組恐龍蛋的綜合研究」科研課題,已獲202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該年度同類項目資助率僅有17.56%。這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的湖北首個恐龍蛋研究領域的基礎科研項目。此次科研課題的成功申報,標誌着青龍山保護區科研管理、科研水平到達新高度,這也是十堰近年來首次入列「國家級」的自然科學研究重大項目。
恐龍自2.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出現以來,隨着地球環境的更替,它們也上演着屬種的演進,在地球上存活長達1.7億年之久,直到6600萬年前從地球上消失,其繁盛和滅絕之謎成為了世人所關注的熱點問題!恐龍蛋作為恐龍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主要載體,不僅可以反映恐龍的繁殖習性,同時其在地層中的富集埋藏規律反映了恐龍生存時期的古環境信息。
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發現於十堰城區和鄖陽區城區之間的柳陂鎮青龍山,海拔不過400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化石主要分佈在土廟嶺、臥龍山、紅寨子、青龍山、磨石溝等地。這裏位於東秦嶺腹地,漢江南岸,是一片低山丘陵,地質記錄非常豐富!從7億年前的古老變質岩,到100萬年前賦存「鄖陽人」化石的第四紀河流階地沉積均有保存,但最常見的,當屬距今1億年至6600萬年的白堊紀「紅層」。1995年,人們在青龍山周邊的白堊紀紅色砂礫岩中,發現了大規模埋藏的恐龍蛋化石。
2020年起,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領銜的聯合科研團隊,在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新一輪科研工作,僅實地調查登記的恐龍蛋化石就有2985枚,並首次在此發現恐龍骨骼化石。青龍山一帶恐龍蛋化石群是世界上恐龍蛋化石最集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恐龍蛋化石群。因其在一定區域內恐龍蛋相當密集,此前被認為是恐龍產蛋區域,恐龍骨骼的發現實證了十堰存在「龍蛋共生」現象,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同年12月15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院與湖北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共同籌建的「中國鄖陽恐龍蛋研究中心」正式簽約揭牌。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青龍山地區的恐龍蛋化石以樹枝蛋科為主,具有4至5枚排成一個弧線,一窩蛋由4至5條平行的弧線組成的獨特規律,與已知恐龍蛋在蛋窩中的排列方式都不一樣;並且大量蛋窩聚集在一起,形成多個產蛋層,罕見記錄了恐龍周期繁殖活動。專家稱,研究這些蛋窩將對探討恐龍繁殖行為的多樣性有重要的意義。
據悉,聯合科研團隊將在未來4年,圍繞產樹枝蛋科恐龍的繁殖行為、產樹枝蛋科的恐龍對產卵環境的選擇、樹枝蛋科氣體傳導率及蛋窩微環境、產樹枝蛋科恐龍可能的滅絕原因等科學問題開展研究。
這些研究工作將拓展人們對恐龍繁殖行為多樣性的認識,揭示特定的蛋殼結構是如何適應特定的產卵環境,解釋為何恐龍會具有多樣化的蛋殼結構;首次揭示特定類型的恐龍蛋殼結構在環境發生變化時會產生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對恐龍的繁殖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是否會導致產蛋恐龍的滅絕等。(記者 吳超群 通訊員 朱江 紀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