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中华大地

八分山探秘

2023-12-08
来源:香港商報網

    山是江夏很少提及的話題。江夏以江河著大,以湖泊著雅。有長江、金水河的奔騰不息,也有百湖凝聚的靈秀風雅。其實,江夏也以山尋幽而攬城中之翠。江夏區治所在地紙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水相連,風景秀美,東南西面分別是林木蔥蘢的大花山、青龍山、八分山,北面是煙波浩瀚的湯遜湖。地勢呈靠椅形,青山如黛,碧水如詩。山穩根基,水聚財源,這裏可謂是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八分山是江夏標誌性的山體,雖然海撥只有276米,但因紙坊城區平均海撥只有20-30米,且兀起般坐落於湯遜湖畔,自然顯得格外挺撥雄偉,被譽為大武漢的天然屏障。山上林木沖天接地,溪澗流水纏綿悠悠,林間松濤陣陣,到處鳥語花香,是淨化城區的天然氧吧,更是市民休閒遊覽的樂園。因南面山麓存有「白雲千載空悠悠」的白雲洞以及大山深處隱藏一座暮鼓晨鐘的唐代古剎慈雲寺而更加充滿神秘色彩,近年更由於八分山上眺望最美日落而成為網紅打卡地。

    一

    八分山為境內一大名山。《江夏縣誌》記載:「該山望如列屏,為省會之朝山,有水分流如八字」,故名八分山。

    八分山是紅色的山。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且指使駐防宜昌的獨立師師長夏斗寅部隊派重兵圍剿新生的革命政權。5月17日,武漢國民政府命令第24師師長兼武昌衛戍司令葉挺率部進駐武昌紙坊。他們雄踞八分山之險,歷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一舉擊潰了瘋狂的夏斗寅部,獲俘1000餘敵,繳械900多件,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八分山是傳奇的山。其神奇的傳說可謂優美動聽:一說山中藏着許多寶物。一天一隻貪得無厭的大神龜,盜走了山中的許多珍寶,得知情報王母娘娘甚為惱怒,一腳踩住巨龜之背,令其交出所盜之寶,神龜疼痛不過,只得一一交出,共有八件寶貝,故名為八寶山。這八寶所指何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知其祥。但山上八大優美的景點倒是吸引遊客。一曰白龍宮;二曰系馬樁;三曰子午石;四是下馬石;五是大佛樹;六是佛腳印;七是透明碑;八是飛踢泉。每一處景觀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如子午石呈圓頂型,正南北向,高1500厘米,頂寬55厘米,底寬1100厘米,厚500厘米。東側正中橫刻「八分山之神」五個大字,為嘉慶十二年(1808年)湖廣總督汪志伊所題。又如飛錫泉,傳說為唐代飛錫禪師為救民抗旱,用禪杖鑿地而成。二說有一天玉皇大帝變成一個老翁微服私訪,來人間察看善惡。來到湯遜湖邊,只見一條青龍與一條烏龍正在打鬥,一時斗得天昏地暗並飛沙走石,且傷及許多無辜。一經打聽,原來是烏龍相中了這塊有山有水的風水寶地,欲佔為已有。因此與奉天命在此鎮守的青龍大打出手。玉帝老兒不禁大怒,猛然抽出斬妖劍,一氣之下遂將烏龍斬為八段,後來烏龍的碎屍化作八座山峰,故名八分山。得勝的青龍仍不敢擅離職守,便化作一座透迤青翠的山脈,這便成了緊依着八分山的青龍山的來歷。

    還有一說,那天文殊菩薩雲遊至此,想借山頂俯視長江。誰想他一隻腳剛踏上山頂,山神就急呼:「小神只有八分功夫,承載不起菩薩金身。」說罷便左右搖晃,試圖將文殊菩薩摔下山去。文殊菩薩就勢一撲,駕雲西去,後人便將此山稱為八分山。山上至今仍存有「佛腳印」景觀,相傳乃當年文殊菩薩的足跡。

    八分山是秀麗的山。山的景色也是十分秀麗的,每當上得山來,入眼皆見林深葉茂、山秀泉清、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冬暖夏涼之地理環境,已成為人們旅遊的勝地。尤其是炎熱的盛夏,三五親友在林蔭下松葉間席地而坐,輕風吹來花的芬芳,蒼松翠綠洋溢出純潔的清香。耳邊傳來那松濤的雄渾,畫眉的婉轉,慈雲古剎的鐘聲,仿佛向人們講述八分山那些優美傳說,令人沉醉其間。

    如今涉足江夏的遊人越來越親近八分山。每天清晨,三三兩兩或成群結隊的男女老少徒步登山鍛煉,吸納自然之氧,成為廣大市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去處。不知從哪一天起,八分山頂觀日落成為一大景觀。每當雲淡風輕的日子,站在八分山頂,在遼闊的視線里,城市樓群一覽無餘。湯遜湖、黃家湖;青龍山、大花山在眼前一字排開,盡收眼底。看江天落日,覽湖光山色,任爾清風拂面、自覺神清氣爽,成為一處新的休閒網紅打卡地。

    二

    俗話說:自古名山僧佔多。八分山有了名,必然引來高僧修建寺廟,廟宇名山必出名寺的傳世篇章。山因寺而名,寺為山增輝。八分山果不其然,遠在唐朝時期前就修建了盛極一時的香火最盛的慈雲寺。

    據清同治八年(1869年)刊印的《武昌志》記載,慈雲寺為唐代駱沙門創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為當時的荊楚名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著名佛學大師飛錫禪師雲遊經過此地,只見清澈的湯遜湖連通長江,湖邊擁有一座小鎮,是著名的造紙作坊(紙坊因而得名),陸路驛站、河運、碼頭、水陸並濟,是一處絕佳用地。就在這湖泊與小鎮之濱昂首可見有一座雲霧繚繞、蒼松疊翠、松竹成林、山花絢麗的山峰。湖光山色風光秀、人傑地靈神仙來。好一塊佛山寶地啊!飛錫禪師毅然決定來八分山上建造寺廟。不過多久,山上便氣勢恢宏、廟宇連綿,渾然一體的八座宮廟,均分佔八座山峰。慈雲寺建在八分山頂,雕龍畫鳳,雄偉壯觀。每當旭日東升,慈雲寺被照得金碧輝煌,木魚敲擊下的佛音梵唱,使人佛心頓生。站在山腳下仰望慈雲寺的金頂,在騰騰雲霧中耀眼發光,大有神仙降臨之奇妙,頓使人肅然敬穆,邪念不生。

    擁有唐朝旺盛香火的慈雲寺,居士遍及方圓數百里。香客雲集其寺,拜佛頌經,歷經百年而不衰。由於戰爭狼煙的毀滅,自唐元到明清,曾幾廢幾興。時至清朝初期,得以重新擴建慈雲寺,再現了唐時的風範。令人惋惜的是民國時期一蹶不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因漢陽兵工廠遷徙此地改建為3303工廠,殘存的慈雲寺被全部拆除,一代名剎從此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中。

    慈雲寺被拆除,廣大信眾卻始終念念不忘昔日的佛光鼎照,重建慈雲寺的呼聲從未間斷。在二十一世紀初期,江夏區順勢而為,啟動了在八分山重建慈雲寺的計劃。不過幾年,一座金碧輝煌的慈雲寺又重現八分山頂。走進今天的慈雲寺,一處古剎老樹,滿堂袈裟僧人,莊嚴肅穆的念經禱告聲聲入耳。求籤的信眾、跪拜的香客、念經的僧人慶幸曾經滅寂的佛音又得以在名寺中傳唱。

    三

    八分山南麓有一道貫通山體的石灰岩溶洞,名叫白雲洞,相傳此地曾為白雲仙子居住之鄉。因蛇山黃鶴樓的仙道駕鶴雲遊四方,該洞是仙鶴飛行途中的棲息之所。又因洞頂常有雲霧繚繞,白雲黃鶴交相輝映,故有「白雲黃鶴」的傳說,「白雲洞」也由此而得名。

    白雲洞山色秀麗,景色宜人,溪流潺潺,馨聲渺渺。仰首山峰疊起,雲遮霧罩,使人慾幻欲仙。前洞有無梁殿,中洞有天井,後洞有過道,洞中雕刻的石佛像和大量的明清崖岩石刻,形成了風格獨特的人文景觀。

    主洞的前洞口南開似人造拱門,高寬相近。洞口西壁鐫刻行楷橫書「白雲洞」三字,落款為「芝岡」,是明代兵部尚書、江夏「四賢士」之一的熊廷弼所題。東壁橫刻「兩間磅礴,一個崆洞」八字為兩排楷書。西壁留有「白雲洞四通八達,無梁殿萬古千秋」的楷書石刻,落款為「大清光緒三年春,洞前居士王菊人刊」。稍往裏走,東壁上刻有「水流雲在」四字,由湘軍將領羅澤南題寫。前洞後右壁有一岔洞,光線幽遠沈不可及,稀少有人探底。在入口兩壁,依稀刻有李續庚題寫的「這裏看過、曲徑」等字樣。緊接前洞的是「無梁殿」,因其依天然容洞稍加斧鑿而成,又無樑柱,故而得名。洞中有唐代鑿立的阿彌陀佛像一座。據《江夏縣誌》記載,唐朝貞觀年間,輿駱禪師已將佛法傳入此地,在八分山頂建立慈雲寺,在白雲洞中鑿洞造像建立石窟寺,使該地區域成為規模影響較大的佛教聖地和祀神祈雨的場所。

    中洞為一條形通道,前接無梁殿,後向西北延伸。在燈光照射之處,但見怪石突兀,鐘乳石鱗次櫛比,或如金剛倒懸,或似龍鱗剔透。靜立其間,聆聽洞中滴泉的淙淙流淌,猶如一曲曲佛樂天籟。古人有詩讚曰:「殿上無梁築仙台,疊疊崆峒自天開。兩間磅礴幽聖境,一曲清波神女來」。

    天井東南接中洞,平面呈鴨蛋狀,頂部缺口可仰視見天。原為「仰見隙中如月」的「天竇」,後因相關單位以安全為由,炸去天井上面的危石,成為四周空曠壁立的天井。在天井的左壁上,刻有羅澤南題寫的「雷閃洞開」,題詞很形象,如此天井確像驚雷擊開頑石形成的一條縫隙。後洞西壁近尾處,有一洞口連接外面八分山的山谷,白雲洞中的流泉即源於此。由後洞穿出後,亦可踏着幽徑攀登至八分山頂。

    1985年5月,考古專家在洞內發現了古脊椎動物化石,有乳齒象、豹、熊、鹿、犀牛、猴、羚、大熊貓等,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距今約1萬年-1.8萬年。白雲洞石窟是江南極少見而為武漢僅有的石窟,是與中國北方石窟藝術文化形成對應而融合的一個見證。

    當人們依依不捨走下八分山時,回首白雲紫霧仍在山頂繚繞,給秀麗的山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這時我們心中應該會冒出一個念頭,真想轉告白雲黃鶴之鄉的人們,就在這座城市,一個冷僻幽靜的所在地,有一座秀麗的山峰,還有一座千年的古剎,更有一座天然的石洞,還可以觀最美的落日景觀,我們無論如何都應該去看看的,因為它與我們這座城市的文化淵源和文明傳承密切相連,這才是八分山的神秘所在。(黃海)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