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中华大地

湖北十堰小流域綜合治理「以綠生金」(中)

2024-01-11
来源:香港商報網

    近日,記者來到十堰,實地了解當地如何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實現「以綠生金」。

    建起11條脫氮溝  讓茅塔河「肥水變瘦」

    治理一條河,美麗一座城,幸福一方人。

    作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鄉村,通過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全面提高「守井」能力,當好「守井人」,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

    茅塔河是泗河的一條支流,而泗河又是丹江口水庫直接入庫河流。2023年4月,湖北省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提出「通過『小河清』確保『大河淨』」。茅塔河小流域被納入全省5個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

    多年來,丹江口庫區水質監測的109項指標中,有107項保持國家一類水標準,2項未達到一類水標準中的一項便是總氮超標。如何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2023年,十堰市開始在茅塔河小流域綜合治理過程中,積極探索實施生態脫氮溝技術。

    與此同時,加強與湖北省、中山大學設計團隊的密切溝通協調。中山大學技術團隊先後8次到茅箭區實地調研,召開12場對接座談會,討論規劃設計方案;湖北省委辦公廳(省共同締造辦)及生態環境、文旅、發改、住建、水利、農業農村、林業等省直部門先後赴茅箭調研指導小流域工作,給予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支持,構建了「上下聯動、部門協同、各方參與」的工作格局。

    當前,十堰市茅箭區正在小流域進行的生態脫氮溝實驗,建起11條將「肥水變瘦」的脫氮溝,或將徹底解決這個困擾庫區多年的頑疾。

    行走在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康家村共享菜園,菜地里蘿蔔、包菜、青菜等破土而出,清香四溢。靠近茅塔河邊的一塊菜地中,一字排開的3個白色塑料通風管引人注目。

    長勢喜人的菜地里,為何要埋管子?「這底下就是生態脫氮溝,這個是它的通風口,前段時間剛剛修好的。」據茅塔鄉黨委副書記王聲介紹,為了給茅塔河「減肥」,2023年鄉里嘗試建設脫氮溝,通過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可以把地下潛流中的硝態氮轉為氮氣,以達到脫氮目的。

    在茅塔鄉廖家村生態脫氮溝示範段,記者看到寬約2米、長260米的長方體脫氮溝中,已填上礫石、鋸末、腐殖土等原料。記者發現,在填料的上方,還預留有30到50厘米空間用來回填原土,可繼續在上面栽植農作物,不佔用土地。

    這樣幾根其貌不揚的塑料管子,到底有多大的神奇功能?王聲進一步解釋:「這條溝看似不起眼,其實設有不少『機關』,作用還真不小!」王聲介紹,在田地和茅塔河之間挖一條脫氮溝,將礫石、鋸末、腐殖土按照1:1:10的比例作為濾料埋進去,含氮水體經過這裏的時候,會被過濾和分解,能有效消減地下潛流中的硝酸鹽,最大限度降低氮磷流入河流,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中的氮元素,確保「肥水不外流、泥沙不下山」。

    據了解,氮磷污染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主要的水污染問題之一,尤其是穿城河流,農業生產、城鎮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都會造成水體的氮磷超標。十堰市為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一直將「氮盡磷絕」作為治水的重要目標。

    「生態脫氮溝技術,是在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由十堰市和華中農業大學聯合研發的。」十堰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站長李濤介紹,含氮水體經過這裏的時候,會被過濾和分解,能有效削減地下潛流硝酸鹽,最大限度降低氮磷流入流域,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中的氮元素,確保「肥水不外流、泥沙不下山」。同時,絕大多數豆科植物根部會互利共生一種固氮微生物,能直接轉化空氣中的氮氣,形成氨態氮化物可被植物吸收,從而達到增收目的。

    記者了解到,該技術核心是脫氮牆體設置,順着地下水系流向垂直方向設置一個長方體脫氮溝,利用填料反硝化細菌的附着、衍生,與地下水產生硝化反硝化作用,使硝態氮轉化成氮氣去除,有效削減地下水中氮含量。該技術此前已在十堰市竹山縣等地試驗成功。

    「2023年,茅塔河小流域已建成總長1168米脫氮溝,經過專家初步檢測脫氮率在75%以上。下一步,將總結建設和運營經驗,更大範圍推廣脫氮溝建設。」王聲表示,後期再通過合理引導群眾科學使用有機肥,打造有機蔬菜和健康農產品,通過源頭治理、過程阻斷,農業面源污染將得到有效控制。(記者 吳超群 通訊員 朱江 鄭薛臣)

[责任编辑:林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