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下午,由現代設計教育奠基人王受之、美術教育家吳小燕聯袂舉辦的雙個展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巢美術館開幕。
30多幅寓意深刻的畫,融合了創作者對各種靈感的呈現捕捉和對世界幻象的深層思考及提煉,引領觀眾走近藝術家,通過藝術家的思維和視角,認識世界之美。
展出作品
當「山石」遇見「白駒」
本次展覽採取雙個展的方式舉行。在畫展入口處,映入眼帘的是王受之創作的以「山石氤氳」為主題的14幅丙烯畫作。作品以傳統山水的意境,盤桓峭壁、水霧氤氳的山石作品,將傳統畫論二十四品精神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畫展面里,則是他另一風格的系列版畫,共有9幅,筆觸蒼勁,主題雋永,表達了人和動物、人和自然的關係。
作為現代設計和現代設計教育的重要奠基之一,王受之曾旅任美國洛杉磯帕薩迪納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教授、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設計學博士生導師。他多年來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澳門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擔任研究生導師,其《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現代建築史》等著作在中國兩岸三地具有很大的學術影響。學貫中西的他,擅長用西方抽象畫詮釋中國傳統畫論,使得畫作擁有中西方合璧兼容的意味。
王受之作品
在畫展最裏面,陳列的是美術教育家吳小燕主題為「遷流與永恆·白駒過隙」的個展。如今,「遷流與永恆」已連續舉辦四屆,以核心視覺符號「馬」,吳小燕試圖表達一個共同主題:對時空的探討和思考。
作品《一念》是一隻馬從繁茂的枝葉中破出,畫面的寓意是突破內心的能量。《無題》描述的一匹馬孤獨地行走在白雪皚皚的平原上,背後是一座孤山。吳小燕說這個畫面存在心中好幾年,這次把心中的畫面畫了下來,作品沒有取名,畫展一角留下了空白冊子,讓觀眾取一個自己心儀的名字。把作品最終的解釋權歸還給觀眾所有,正是吳小燕崇尚的理念。
吳小燕和她的作品
這次展出的「白駒過隙」共有11件作品,均為2023年新作,其中有去西藏雪山繪製的畫作,也有不少折射的是吳小燕兒時的夢境。與以往相對寫實、立體透視、流體畫等創作手法不同的是,在創作這批作品時,吳小燕嘗試忘記技法。
策展人、文化學者韓望喜博士為這次畫展的主題取名為「白駒過隙」,這個寓意取自《莊子》。白馬源自東方的生命意識,見證轉瞬即逝的美,由內向外充盈着強烈的情感和張力。韓望喜認為,三年的疫情如白駒過隙,看似漫長但轉瞬即逝,人生也是一樣,人生的意義是把自己人生的感悟表達出來,而作品更是藝術家內在情感的表達。
「有生命力的藝術才能超越地域」
「王受之老師是我們大學時候特別崇拜的老師,他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思想。還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受他的影響特別深,很榮幸和他一起舉辦個展。」吳小燕表示。
策展人、文化學者韓望喜博士為開幕式致辭
吳小燕也是資歷頗深的美術教育家。她是小燕畫院創始人,是藝術家、策劃人,還是廣東省少兒藝委會委員,廣東省陶瓷藝委會委員,深圳市先行示範區文化專家組專家。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吳小燕在國內外組織策劃了多場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1988年獲得版畫魯迅紀念獎章,2019年2月在法國大皇宮參加法國獨立沙龍展,2019年5月參加法國羅浮宮卡魯賽爾廳藝術展等。
這次開幕式不僅得到了很多專業畫家遠道而來的熱烈支持,更獲得了專業人士的高度評價。
韓望喜致辭時表示,「我們看這些畫並不是在純粹描繪自然之物,而是以心照物。如果你用這種方式來欣賞這些畫,你可能會得到不一樣的感受。」
授牌儀式
畫展傳達了藝術家們以個人視角向外所作的探索,更為觀眾拓寬了理解世界的多元視角。「山石氤氳」和「白駒過隙」雖然題材不同,但氣息卻極具相似之處。兩位藝術家不約而同地創作出了一種詩性歸真的畫面質感,延續他們過往藝術創作風格脈絡的同時,也為觀眾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卻又有跡可循的轉變。兩位藝術家通過本次雙個展為觀眾帶來的風格對話,所體現出的正是創作達到相當高度之後的相融、相通意識。
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廣州市作家協會主席龐貝表示,以油畫等西洋技法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某些符號,如山石的色塊、衝擊力,白馬時空的流動感,作為一種藝術教育,共同呈現的美感都是一種很獨特的表達。這是我們傳統文化真正有生命力的東西,一種稀缺性的文化,只有這樣,作為現代感的藝術才會具有價值感,也能超越地域為觀眾讀者所接受。
「創作這些畫就是把自己的情感、對社會的認知、內心的能量表達出來,把不同的話語展現出來,通過展覽,遇見各位專業的朋友,遇見未來的人才,也讓大家更好地遇見自己。」吳小燕表示,趕在過年之前舉辦畫展,也是希望通過展覽,給深圳的文化藝術帶來新的面貌、新的力量;希望深圳這個包容的城市、熱愛藝術的城市、有追求的城市,有更多的人喜歡藝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開幕式同時對王受之設計研究室進行了授牌,這是王受之和小燕畫院強強聯手,以全新的形式共同開展設計教育。(記者 王靜抒 通訊員 吳麗娟)
頂圖:展覽開幕式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