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際化為發展目標的哈爾濱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國際知名度和國際美譽度,更需要在國際輿論場有良好的形象和口碑。」2月2日,在政協哈爾濱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哈爾濱市政協常委,哈爾濱市僑聯黨組書記、駐會主席申建平建議,哈爾濱要抓住今年文旅「潑天流量」和舉辦第9屆亞冬會的絕佳契機,進一步提升哈爾濱良好的國際形象,有效擴「流量」,不斷增「留量」,持續強「存量」,為哈市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注入新動能。
申建平表示,哈市擁有全國第一條商業步行街的中央大街、連續舉辦40屆的國際冰雪節、開園25年的冰雪大世界、始辦於1961年的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舉辦32屆的哈洽會等,都記錄着哈爾濱發展的厚重積澱,可多年來哈爾濱卻「身在深閨人未識」。進一步提升哈爾濱國際形象存在海內外信息傳遞不暢,造成城市形象偏差;海外宣傳不夠深入,造成國際影響力不高;海外華僑華人和外籍人士作用發揮不夠顯著,造成傳播效力不夠大的問題。
對此,申建平提出如下建議:
拓展城市對外傳播新渠道 消除國際傳播中城市形象偏差
一是提高對外傳播的準確性和全面性。要深刻認識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核心要義,打破思維桎梏,樹立全球視野,由職能部門牽頭頂層設計,整合全市(縣)宣傳載體和資源,統一思想、統一口徑,通過提供真實、全面、客觀的信息,糾正海外及外媒對哈市的刻板印象和誤解。
二是建立更多對外宣傳平台。適應當前社交化、移動化的傳播特點,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國際性社交媒體平台建立哈爾濱官方運營賬號,相關部門嚴格把控發佈內容,真實講述冰城故事、傳播冰城美好形象。要實現多語言的國際傳播,除中文之外,可以用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更加準確地進行城市形象的國際傳播,讓更多國家了解哈爾濱。
三是有針對性地開發傳播內容和專門訊息。根據不同文化背景的目標受眾,定製和開發特定內容和資訊,以便更好地吸引目標人群的關注並傳達有效信息。比如,針對國際遊客可以開發旅遊指南、景點介紹、美食推薦等相關內容;針對國際投資者可以開發城市經濟環境、政策支持、創新創業生態等方面的信息。
搭建城市對外傳播新載體 強化國際傳播中城市深度報道
一是強化合作。積極與國際媒體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邀請國際媒體進行實地採訪,增加報道頻次和深度,通過合作報道、專題報道等形式,全面深入介紹哈市發展和特色。比如,與國際媒體簽署合作協議、共同舉辦活動、開展交流等,增加城市形象在國際報道中的曝光度和深度。
二是抓住關鍵。在中秋、春節、哈洽會、冰雪節等重大節日、重大活動期間,尤其是舉辦第9屆亞冬會期間,邀請國際媒體進行實地採訪,深入報道城市規劃、科技創新、歷史文化等,並將這些信息傳遞給國際受眾。尤其要重視邀請國外專家解讀哈爾濱,讓「他人」說「他事」,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積極營造政通人和的城市形象。
三是點面結合。堅持整體規劃,注重品牌規劃,形成系統性、科學性、國際化的城市文化名片和形象IP,避免大而全、過於面面俱到,力求小而精、小而美,充分挖掘和提煉城市文化特色、城市形象符號、城市定位及精神內核。可以從海外群眾的敏感點和興趣點出發,以小人物、小角度為切口,「硬話題軟表達」,提高內容的貼近性。同時,要加強與讀者的互動性,根據傳播效果不斷修改新聞產品內容,促進與受眾的良好溝通。
凝聚城市對外傳播新力量 發揮國際傳播中華僑華人和外籍人士作用
一是積極發揮橋樑紐帶作用。黨政涉外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通過官方、民間等多種渠道大力開展「走出去、請進來」,赴海外舉辦哈爾濱文旅推介會、招商引資項目說明會、人才引進政策宣講會等活動,不斷加強與華僑華人和外籍人士溝通聯絡。同時,鼓勵在哈市的華僑華人和外籍人士通過社交媒體、博客、座談等方式,分享他們在哈爾濱的生活和工作經驗,表達他們不一樣的觀點,讓他們從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視角介紹中國和哈爾濱的文化、歷史和特色,進一步豐富國際社會對哈爾濱的理解和認知。
二是激發「他們」自身動能。利用華僑華人和外籍人士在國際社會中的社交網絡和影響力,用他們的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傳播冰城聲音,將哈爾濱的發展和機遇介紹給更多的國際人士和機構,推動哈市國際化進程,樹立哈爾濱良好的國際形象。
三是把「他們」融入城市發展。他們在各個領域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能夠為哈市發展和創新提供有價值的支持和建議。鼓勵華僑華人和外籍人士以不同形式參與城市活動和項目,比如,哈夏音樂會、冰雪節、藝術展覽等,他們的參與不僅可以豐富活動內容,而且可以在科技、金融、文化等領域帶來新的思路和創新,還可以充分展示哈市開放、包容、多元化的國際城市形象。(記者 張曉磊)
頂圖:哈爾濱市政協常委申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