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5月19日,由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指導,住房城鄉建設廳科技委建築工業化與智能建造專委會主辦的「未來建築之光——2024年四川省建築工業化與智能建造科技活動周」在中國五冶集團科技中心(下稱:五冶科技中心)舉辦。
作為2024年四川省住建領域科技活動周主題活動之一,活動聚焦「數字未來、智造未來、裝配未來、綠色未來、智慧未來」五大專題,旨在提升公眾對現代建築技術的認識,助推四川省建築行業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綠色、更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活動現場,記者了解到,本次活動會場五冶科技中心正是一座充滿先進科技元素的綠色低碳建築。
五冶科技中心位於成都市錦江大道沿線,總建築面積為15634.6平方米,是一座集科研、辦公、科普、文化等一體的多功能綜合體和四川省、成都市建築行業科技創新的共享平台。大樓以打造近零碳建築為目標設計建造,是2024年四川地區首批獲得中國建築節能協會近零能耗認證的唯一公共建築,也是目前成都市綜合節能率最高的近零能耗辦公建築。與普通辦公建築相比,五冶科技中心全年可節省用電約67萬千瓦時,節約自來水量約2740噸,減少碳排放約336噸,達到了近零碳建築標準。
中國五冶集團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楊飛寧介紹到,為了打造高標準的綠色低碳建築,五冶科技中心在設計建造的全過程堅持「被動優先、主動優化、可再生能源抵消」原則,充分利用項目所在地氣候及場地條件,構建出一套基於舒適、節能雙目標,兼顧降碳效果與成本投入的技術策略,即通過形態優化、節能環保「外衣」、導光系統等被動式建築設計最大幅度降低建築供暖、空調、照明需求,綜合運用多聯變頻智能中央空調系統、中水回收系統、數字孿生系統等主動技術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設備與系統效率,利用光儲直柔技術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終實現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適室內環境的理想狀態。
被動式設計實現美觀與節能雙贏
五冶科技中心,一座以被動式設計為核心的現代建築,完美融合了美觀與節能。其獨特的「鯨躍」造型,不僅令人眼前一亮,更在節能減排方面大有作為。
建築南側堆疊的懸挑結構,在夏季如巨大的「遮陽傘」,有效減少太陽光直射,從而降低室內溫度,減少空調能耗。而到了冬季,隨着太陽高度角的降低,南側立面能充分接收陽光,提升室內照明和熱能收益,減少對供暖的依賴。
此外,該中心還巧妙地將部分功能區置於地下,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利用地下空間的自然保溫特性,進一步降低能耗。同時,其幕牆採用真空玻璃、玻纖型材等高性能材料,保溫性能是普通建築的2-4倍,仿佛給建築穿上了一層「隔熱防寒」的外衣。
建筑北側立面的綠化覆蓋也是一大亮點。利用固化纖維土模塊栽種植被,不僅實現了大樓降溫,還有助於消減城市熱島效應。同時,與一旁的城市公園和諧相融,為城市增添了一抹綠意。
五冶科技中心東側、西側和南側
為滿足地下功能區的採光需求,五冶科技中心還創新性地採用了導光系統。通過自然光採集裝置和高效的光導纖維,將自然光引入地下,每年可節約大量電能。
五冶科技中心的被動式設計,不僅使建築在美觀上大放異彩,更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這座建築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被動式設計實現美觀與節能雙贏的範例,也為未來的綠色建築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主動優化技術推動節能減排
五冶科技中心在被動降耗的基礎上,積極採用主動式高性能技術,顯著提升建築的節能減排效果。
五冶研發的自適應遮陽系統
該中心引入了高性能節能設備和技術,如新風系統,它不僅能根據二氧化碳濃度和PM2.5值智能調節空氣質素,還具備熱回收功能,高效節能地提供生活熱水。同時,中水回用系統的應用使得生活污水和廢水得以再利用,每年能節約大量自來水。
五冶科技中心導光纖維採光系統
科技中心的智能「大腦」——數字孿生系統,實現了對大廈各項能耗數據的實時監測與分析,以及對設備的智慧控制,從而進一步優化了節能降碳效果。此外,五冶科技中心還創新運用了光儲直柔技術,通過光伏發電和儲能裝置,實現了電能的自給自足和有效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該中心還廣泛採用裝配式建築技術,這種以鋼結構為骨架的裝配式建築不僅建造速度快,而且工業化水平高,施工質量優良,有效減少了污染和浪費。這種「搭積木」式的建造方式不僅縮短了工期,還降低了施工過程中建築垃圾和揚塵的產生,體現了綠色建造的理念。
五冶科技中心利用導光管採光的地下食堂
五冶科技中心的這些主動優化措施多措並舉,從多個角度推動了節能減排。這些技術的綜合應用,不僅提高了建築的能效,還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這座建築以其先進的節能技術和創新的設計理念,成為了綠色建築的典範,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節能減排、環保高效的未來建築藍圖。五冶科技中心的實踐表明,通過主動優化技術,我們完全可以在追求建築美觀的同時,實現節能減排,推動城市的綠色發展。(記者 梅超)
頂圖:五冶科技中心北側「層層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