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時值中俄建交75周年,跨越時間長河,中俄兩國的情誼在新形勢下更加牢固。一代又一代中俄友好人士接棒傾心澆灌兩國文化藝術之花。在這背後,默默推動中俄文化交流、助力中俄友誼發展的藝術騎士——哈爾濱太陽島俄羅斯藝術展覽館館長、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聯邦政府「國際合作貢獻勳章」獲得者劉明秀。從當年以貨易畫,到創辦全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俄羅斯藝術館,劉明秀用了36年的時間,將他的赤誠之心獻給了油畫藝術和中俄友誼。在俄羅斯,他被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授予榮譽院士稱號;在中國,他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國家文博大獎,被黑龍江省政府授予「中俄民間友好使者」「中俄文化大使」等稱號。該館曾獲國家文物局「全國十大精品陳列」提名獎,是目前唯一榮獲國家級文博最高獎項的民辦藝術館。
上:俄羅斯藝術展覽館獲國家文物局「全國十大精品陳列」提名獎
下:俄羅斯授予劉明秀榮譽院士稱號
用最純粹的心 做最偉大的事
出生在黑河的劉明秀,青年時是一名水電工人,在工作中他對根雕產生了濃厚興趣,通過潛心揣摩以及對根雕藝術的痴迷,1988年5月,劉明秀根雕藝術家庭展覽在黑河舉行。黑河口岸作為全國四個沿邊開放口岸之一,讓其有機會接觸到了俄羅斯的藝術品。自此,劉明秀的悲喜憂愁都與俄羅斯油畫藝術緊密相連。經歷過工人、農民、國家幹部、商人的多重身份,他發現自己最熱愛的還是俄羅斯油畫。藝術無國界,為了讓俄羅斯油畫藝術能夠滋養更多人內心深處的靈魂,成為人們可觸可感的文化形態,融入人們的生活,走進人們的心坎。劉明秀毅然決然的踏上這條不平坦的發展之路,將動亂時期被出售的文明碎片收藏起來,讓其不再蒙塵,重見天日。
青年時期的劉明秀
中國的「唐·吉訶德」
俄羅斯油畫在世界上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令人羨慕和賦能哈爾濱「七大都市」建設的重要載體與助推器,國內各大城市對建設一座俄羅斯油畫藝術館夢寐以求。
1994年5月18日,劉明秀的俄羅斯藝術展覽館在黑河創辦。大家對此頗有爭議,劉明秀也被稱為不合時宜的「唐·吉訶德」。外界的聲音並沒有影響到劉明秀,在展覽館創辦後四個月的時間裏接待中外觀眾三萬餘人,引起極大反響,大家也從質疑轉變成驚訝與贊同。該館更是推動了中俄兩國文化藝術的交流,體現出一個中國青年對祖國的熱愛與奉獻。
俄羅斯藝術展覽館落戶太陽島
2004年6月哈爾濱太陽島提出「文化立島」的理念,應當時黑龍江省與哈爾濱市政府多次的誠摯邀請與政策優惠支持,劉明秀帶着近4000收藏作品整體搬遷到了哈爾濱。在哈爾濱市太陽島風景區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哺育下,當初剛剛萌芽的小苗也逐漸成長為了一棵大樹。俄羅斯藝術展覽館始終秉持着初衷及「文化立島」的宗旨,砥礪前行,在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和「中俄合作無禁區、不設限」的今天,太陽島俄羅斯藝術展覽館為中俄兩國友誼做出一定貢獻,取得豐碩成果:相繼在中俄兩國組織開展了中俄文化藝術展覽、中俄文化交流活動200多場,接待俄羅斯各界友好人士15萬餘人;組織俄羅斯畫家入島創作,構成太陽島獨特的旅遊文化資源;獨有的8000餘件俄羅斯藝術精品館藏,是國內各地藝術展覽館的「期許或垂涎的展覽資源」。俄羅斯藝術展覽館不僅被譽為「中俄文化藝術交流的名片」,更是太陽島文化內涵中不可或缺的特質內核。
上:作品《裸女》
下:作品《窗前花束》
20多年來,太陽島俄羅斯藝術館已為成哈爾濱市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窗口。館藏的油畫很多都是俄羅斯人民藝術家和功勳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括世界級大師列賓的作品《哥薩克士兵》、簡樸畫派開創者伊戈爾·奧勃洛羅索夫的作品、著名人民藝術家基霍米洛夫·亞歷山大·葉甫蓋尼耶維奇的宗教門窗版畫200多幅。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為黑龍江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來源,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參觀,以公益性接待海內外遊客各接近百萬人。
伊萬·達尼洛夫在畫家邨創作
慷慨無私 為藝術插上翅膀
正如劉明秀創作的詩歌《我願意》中所寫:「如果有幸和你做兄弟,無論天涯海角,任憑潮起潮落,我願意……」為了讓俄羅斯藝術家更好的進行創作,劉明秀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為他們提供場地。
2005年初,在哈爾濱市太陽島風景區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的支持下開設俄羅斯畫家邨,邀請俄羅斯藝術家到中國進行藝術創作,目前已接待俄羅斯各地的藝術家300多人。俄羅斯藝術家通過他們的畫筆,以他們的視角畫出了許多藝術品,反映中國的生活及城市風貌。這樣的作品被畫家帶回俄羅斯,俄羅斯觀眾通過這些藝術創作激起了他們對中國的嚮往和熱愛。
面對陷入窘境卻依然對藝術抱有尊崇和虔誠的俄羅斯藝術家,劉明秀沒有理由拒絕他們,哪怕自己過得苦一點,也願意出錢為他們辦畫展,出畫冊。因為他知道這是藝術家圓夢的機會,可以讓他們更有信心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基霍米洛夫先生與劉明秀館長合影
在這期間,劉明秀結識了許多俄羅斯藝術家,如已故的基霍米洛夫,他是俄羅斯人民藝術家、俄羅斯藝術科學院院士。在得知自己因肺癌將不久於人世後,把兒子叫到身邊,讓他替自己把最好的40幅作品捐給中國劉明秀的藝術館,他們之間早已超越了普通的行業關係,成為了好友、知己、異國兄弟。(記者 張曉磊 實習生 鄧雅哲 付博文 攝影 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