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图片新闻

《塘廈非遺故事》首發 創新保護與傳承讓非遺「活」起來

2024-10-28
来源:香港商報網

    為了深入挖掘和傳承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前,廣東省東莞市塘廈鎮舉辦「塘廈記憶 非遺新生」——《塘廈非遺故事》首發式暨非遺傳承經驗分享會。

    東莞市文化館副館長何超群,東莞市作家協會、鎮宣教文旅辦、鎮文化服務中心等相關單位負責人,鎮文聯、各社區及各文藝協會代表等參加了活動。

24102802.png

    訪人物探歷史 讓非遺「活」起來「潮」起來

    活動當天,與會人員觀看了精彩的原創非遺作品視頻,非遺傳承人分享了寶貴的經驗做法。隨後,與會嘉賓為11個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塘廈非遺故事》的支持單位頒發了牌匾。與會領導共同為新書揭幕。

    據介紹,《塘廈非遺故事》共6章20節,詳細介紹了塘廈鎮省級、市級和鎮級共16個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主要特徵、傳承人簡介、交流活動和所獲榮譽等內容。其中包括塘廈醒獅、塘廈女子舞龍、塘廈莫家拳、塘廈四門拳、塘廈羅家拳、塘廈太極拳、塘廈鬆糕製作技藝、塘廈碌鵝製作技藝、塘廈花燈製作技藝、塘廈婚嫁歌、塘廈孔明燈等。

    據了解,《塘廈非遺故事》是塘廈鎮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次刊發,通過尋訪傳承人等方式,探究塘廈非遺項目歷史淵源等。它不僅展示了塘廈豐富的地方文化,還體現了塘廈鎮對傳統技藝的深切關注和尊重。未來,塘廈將繼續深入挖掘非遺的豐富內涵,不斷探索非遺的創新性保護與傳承路徑,努力讓非遺「活」起來、「潮」起來。

24102803.png

    非遺「復活」 有吃有玩

    非遺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既有文化傳承,其中亦蘊藏諸多歷史故事,同時亦有部分非遺文化與民眾日常生活、吃喝玩樂息息相關。

    為更好的傳承、保護及了解文化家底,近期,東莞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在塘廈鎮全面啟動,普查隊全面而細緻地完成了對塘廈鎮34處文物線索的實地普查工作。

    據了解,塘廈鎮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牛眠埔洪仁玕避難遺蹟(含永培書室遺址、福音堂、鼎和堂、張彩廷紀念碑、張聲和夫婦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崖山碉堡;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7處;三普已登記未認定公布的不可移動文物共19處,這些文物共同構成了塘廈鎮豐富的文化遺產寶庫。

    此外,塘廈現有的11項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美食、武術、花燈製作等多個方面,其中多個非遺項目在塘廈有着深厚的歷史傳承,塘廈醒獅有300多年歷史,塘廈莫家拳、塘廈婚嫁歌均有100多年歷史。

    醒獅又稱「獅子舞」「獅燈」,在塘廈歷史悠久,始源於明朝,世代相傳。塘廈人民通過醒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每逢佳節或大型活動,都離不開醒獅表演。醒獅表演主要流傳於塘廈鎮龍背嶺、石潭埔、石馬、清湖頭、石鼓、橫塘、林村、蓮湖等多個村落,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目前,塘廈共有醒獅團三支,他們為繁榮塘廈鎮龍獅麒麟文化,培育和傳承傳統民間藝術貢獻了重要力量。

    塘廈鬆糕製作技藝,是款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小吃,每逢婚慶賀壽,過年過節都能見到這款小吃。「糕」和「高」同音,寓意步步高升。清末民初時期,第一代傳承人溫念恩在塘廈舊街開了一間「恩記茶樓」製作鬆糕。如今,這家鬆糕店已搬遷至塘廈中心市場附近的一棵龍眼樹下,從以前的「恩記茶樓」到如今的「龍眼樹鬆糕婆」,幾代鬆糕傳人始終堅守「誠信」理念,每日純手工製作,確保真材實料,從早到晚都有民眾在挑選購買。

    說起塘廈碌鵝,不少食客會「口舌生津」。塘廈碌鵝是遠近聞名的一道佳餚,也是村民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菜式,是不折不扣的東莞山村菜。「碌」這個字作為東莞話,「碌鵝」即為「煮鵝」,「碌」就是煮的意思。在以前,碌鵝好吃與否是判斷媳婦手藝好壞的標準之一。塘廈的老人表示,碌鵝碌得好的女人就是一個好媳婦,因為碌鵝十分講究火候,需要耐性和溫情。

    婚嫁歌又名哭嫁歌,是一種口頭文學方式,用東莞方言演唱,曾廣泛流傳於東莞各鎮街,透過哭嫁歌文本、哭嫁者聲音,可以感受到久遠的歷史。婚嫁歌在塘廈流傳至今有100多年歷史,除了新娘哭唱以外,還有伴娘主唱的陪嫁歌等,田心社區趙有想則是婚嫁歌的傳承人之一。(記者 冷運軍 通訊員 塘廈宣)

[责任编辑:严燕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