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寶安區人大代表、區政協委員、市民代表走進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簡稱「南醫大深圳醫院」),通過參加「市民開放日」體驗活動,收穫了滿滿的健康科普「乾貨」。
南醫大深圳醫院在第19個「世界卒中日」舉辦第四場「市民開放日」主題活動。當天,市民除了走進神經內科、醫學影像科了解相關知識外,還參觀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泌尿外科,了解「肺結節」「泌尿繫結石」「血尿」等健康熱門話題。
市民體驗TCD腦血管檢查
醫生提醒:牢記「中風120」口訣
「年輕人突發中風的新聞屢見不鮮,以前我總覺得這是老年人疾病,但現在不得不防。」40多歲的市民郭先生開始關注自身健康,抱着進一步了解疾病預防知識的想法報名參加了南醫大深圳醫院「市民開放日」活動。
10月29日下午,南醫大深圳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學科帶頭人劉亞傑教授,神經內科副主任趙連旭代表醫院歡迎「市民代表團」的到來。劉亞傑表示,在「世界卒中日」當天,讓市民深入醫院與一線醫護人員交流「腦卒中」話題,非常有意義。
趙連旭首先以科普微課堂的形式、深入淺出地向市民普及「腦卒中」知識。腦卒中又稱中風,是急性腦血管事件引起的腦神經功能障礙。數據顯示,深圳腦卒中患病情況有人口基數大、人群年輕化、病因多樣化等特點,發病率處於中等偏高水平。
趙連旭表示,記住口訣並在5分鐘內準確識別,能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救治時間。「中風120」的「1」 指看一張臉,如是否突然出現口角歪斜、流口水、面部不對稱症狀;「2」是指查兩隻胳膊,是否存在肢體麻木,平行舉起存在單側無力情況;「0」是指聆聽語言,看是否說話困難、含糊或不能語言。
「趙主任介紹的識別和預防中風的方法很實用,這也是我想要學習的要點。」市民黃阿姨告訴記者。隨後,醫生帶領市民走進科室認識腦電圖、肌電圖、TCD、前庭檢查儀、經顱磁刺激、誘發電位等設備。「我今天體驗了TCD檢查,第一次在醫生的幫助下了解到自己腦血管的健康狀況。」市民林先生告訴記者。TCD (經顱多普勒超聲) 檢查是對顱內動脈血流動力學進行評價的一種無創性檢查方法。趙連旭介紹道,它以血流速度和頻譜評定血流狀況,在評價腦血管疾患及鑑別診斷方面有着重要的意義。
南醫大深圳醫院神經內科腦血管病是深圳市重點專病,為了讓市民進一步了解卒中急救手段,賀雄軍醫生、賴裕輝護士帶領市民走進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操作間參觀。賀醫生介紹道,DSA是當前診斷和評估腦血管疾病的「金標準」, 在出血性和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方面具有高敏感度、高特異度和高準確度的優勢。而治療重症中風的終極手段是介入取栓。「醫生在DSA手術室,從大腿根部股動脈穿刺,利用導絲將取栓導管及支架送至腦血管閉塞部位,取出血栓,開通血管。」賀雄軍表示。南醫大深圳醫院是國家高級卒中中心,曾獲「年度國家質量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高效中心,是全國10家獲獎醫院之一,並連續多年獲得深圳市最佳取栓中心,醫護人員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待命,保證隨時為卒中患者開展施救。
市民:對待身體不能「含糊」
科學看待「肺結節」勿焦慮
開放日當日,醫院除了邀請神經內科專家與市民面對面交流,還針對市民較關心的健康熱點問題,讓市民走進相關科室獲取「第一手科普資料」。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黃勇圍繞市民十分關心的「肺結節」問題開展了科普微課堂。他表示,隨着人們體檢意識的加強以及檢查設備的不斷升級,越來越多市民從檢查中發現有肺結節。有統計數據表明:極少數肺結節是肺癌。但往往市民看到結節就焦慮。黃勇講道,出現「肺結節」先不要慌張,而是要做科學複查,觀察病灶變化。若結節無明顯變化,只要留意病灶穩定時間;若結節有變化,則需要醫生根據結節數量、大小、密度與基線特徵等來做判斷,看是否有惡性傾向。為了讓市民了解結節與惡行腫瘤的區別,黃勇拿出了CT片子一一解釋。
「以前好多檢查結果都看不明白,醫生拿着片子這樣講解,我就明白多了,只要定期複查,結節不可怕。」市民陳叔講到。
醫生:手術≠結束
術後要積極防治結石的再生
在泌尿外科。權偉合醫生給市民講解了泌尿結石防治的相關知識。泌尿結石最常發生在腎盂、從腎盂排入到輸尿管、膀胱甚至尿道里。預防結石復發,權醫生說結石成分分析非常重要。權醫生向市民展示了幾樣結石的標本。他解釋,最常見的結石是草酸鈣結石,預防結石飲水量很關鍵,建議每日尿量應達到2000ml,同時忌食或少食高草酸食物,如莧菜、菠菜、芒果、草莓、茶葉及各種堅果等,同時適度運動、控制體重。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體檢。
權偉合提醒市民,對結石患者而言,手術取出結石並不意味着治療的結束。一定要定期複查,切勿放任不管。此外,臨床亦常見血尿症狀患者,血尿伴疼痛大多以良性結石、炎症為主,「無痛血尿以腫瘤多見,無論是何種原因,只要出現血尿就一定前往醫院檢查,以免延誤病情。」權偉合說。
據記者了解,醫院當天還面向廣大市民開展多學科義診,神經內科、骨科、中醫科、心身醫學科、健康管理中心等科室專家在門診一樓為市民現場看診答疑,並為15位市民提供了免費體適能評估體驗。(記者 王娜 陳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