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事講場】氣候異常釀災難 藝術行業點應變

【港事講場】氣候異常釀災難 藝術行業點應變

責任編輯:林鏗泓 2023-10-20 08:25:12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何子煜

牛津大學成立的「氣候新聞網絡」提出了五個「信念」,檢討並改進氣候新聞的製作流程,其中包括相信氣候新聞有能力滲進所有的版面,包括:經濟、政治、文化、體育等等。事實上,氣候變化確實與我們生活的每個領域都息息相關。最明顯的本地例子是,超強颱風「山竹」在2018年吹襲香港,破壞了筲箕灣臨海的海防博物館,其帳篷天幕穿了一個大洞,有如「開天窗」,部分藏品一度受損。隨後博物館要暫停開放進行維修工程,一直到2021年才重新開放。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中被賦予「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地位,我們要更關注氣候變化對藝術領域造成的影響並探索解困之道。

災害和極端氣溫引發損失

國際公共事務研究所Ithaka S+R的團隊在今年3月發表一項調查結果指出,63位美國的博物館館長、即百分之三十五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機構經歷了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挑戰和損失。其中,極端溫度及特大災害是最常見的情況。具體來說,特大災害令員工和參觀者失去了安全的工作和學習環境,例如今年3月厄瓜多爾發生6.8級地震,導致當地一家有超過60年歷史的海洋博物館倒塌,整所博物館滑入海中,造成大量博物館人員死傷。除了人員傷亡,災害對藏品造成的破壞亦令人擔憂。2016年,法國暴雨引發了洪水和塞納河河水決堤,水位一度比正常情況上升超過六米,威脅了羅浮宮的藏品安全。翌年的暴風雨更導致羅浮宮多幅畫作受損,包括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普桑(Nicolas Poussin)的兩幅畫作。另外,氣候變化亦令藝術品面臨更多未知的風險,比如說,2020年的澳洲大火導致煙塵籠罩首都坎培拉,位於當地的澳洲國家美術館首次被迫連續兩日關閉,館長Nick Mitzevich指出原因是擔憂空氣中的異物損害藝術品,受損的情況可能要五十年之後才會顯現出來,可見未知的環境影響與直接的災害結果同樣值得警惕。長遠而言,極端溫度導致博物館的氣溫系統更有機會失常,例如管道凍結、停電等,會導致藝術品受損。這更直接增加了博物館基建和內部氣溫控制系統所需的維護成本,博物館需要投放更多精力確保藏品得到妥善保存,對博物館的長遠發展亦帶來額外挑戰。

博物館要做好準備與說好故事

針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博物館可以採取兩方面的行動。第一,是做好準備。位於曼哈頓哈德遜河畔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在2012年遭受颱風桑迪吹襲,隨後管理方啟動了應對洪水的專項工程。他們聘請了海軍艦艇水密門製造商建造防水閘,由10吋厚的鋁板組成,能夠抵擋3000公斤重力度的攻擊。此外,項目團隊為博物館設定了電氣設備最低高度為14吋的設計要求,確保洪水衝擊、約10吋深的水湧入博物館時,博物館仍可維持基本運作。另外,許多博物館已為氣候變化帶來的巨災制定應對方案,包括洪水、野火、颱風等,確保藏品能夠最快速度被轉移到安全地方。但有些規模極大的博物館難以啟動上述的轉移方案,他們必須提早將一部分藏品遷移。例如,世界上最大、客流量最高的博物館羅浮宮,其館藏超過38萬件,為此管理方將超過三分之一的藏品轉移到法國北部城市列萬,並在當地興建了羅浮宮保護中心。在上年的施政報告,政府提出制訂新的「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其中包括加建博物館。然而,政府似乎仍未意識到氣候變化可能對本地博物館造成的威脅,至今沒有相關的討論。

第二,是說好故事。在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中,運用「藝術」或「文化遺產」影響「氣候行動」的美學案例隨處可見,其中最備受矚目的是「韌性中心館」(Resilience Hub Pavilion)。中心為觀眾提供了創意互動空間,透過與「世界藝術論壇」(World Art Forum, WAF)合作多項永續藝術展覽、推出「團結之樹」讓觀眾添加樹葉和生物帶來互動參與體驗、製作特別節目和VR遊戲區等,善用博物館的角色向公眾提供氣候變化教育。在香港,我們亦有民間團體設立實體和流動氣候變化博物館,是為全球首間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博物館。而其他的現存博物館能如何加入氣候變化教育的元素,令公眾在參與展覽活動的時候感受和反思氣候變化問題,這亦值得社會各界認真思考、探討新的互動方式。(圖源中新社)

責任編輯:林鏗泓 【港事講場】氣候異常釀災難 藝術行業點應變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