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一座北方小城的負重前行與賦能飛行

一座北方小城的負重前行與賦能飛行

責任編輯:嚴燕紅 2024-02-14 11:02:06 來源:香港商報網

    「埋頭苦幹 真抓實幹 決戰決勝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最美濱州篇章!」

    語音聽文章,無意中聽到了濱州市委書記宋永祥,在今年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閉幕時的講話,頗為感觸。

    一來是因為濱州這座城市確實存有鮮為人知的不容易,最重要的是,剛剛走過的2023年,破除三年疫情的牽絆,經濟從復蘇到上升再到快速發展,「苦幹與實幹」的意義不言而喻。

1707875941505.png

    事實上,這與最近火熱的「中國經濟光明論」異曲同工。

    2023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有望圓滿實現——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前11個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0.3%。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升,在國內大循環中的主體作用增強。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此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面對西方不斷以「外資撤離論」「降速失控論」等新的「中國崩潰論」來唱衰中國經濟,數據彰顯「中國信心」是明證,是最有利的反擊!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多說不宜,實幹到底!

    誠然,國家的成績最終來源於一個個城市個體。過去的幾年,每一座城市都不容易,濱州只是諸多城市的一個代表,有着「鮮為人知的不容易」。通過這座小城可以窺見一個個城市個體的「實幹」對大局成就的默默貢獻。

    轉型中的曲折與不易

    2023年初,當疫情「乙類乙管」,各個城市準備大幹一場,濱州並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

    彼時,濱州正在完成1247億元的工業產值轉移,這個量甚至相當於一個北方中小城市的經濟體量。很顯然,這個「負重」並不一般。

    濱州市下轄縣市區有一個鄒平市,其規上工業營收佔到濱州市的40%,是濱州工業的最大板塊。

    以鄒平市為例,2022年,根據產能轉型升級的需要,這個市需轉移鋼鐵產能1738萬噸,轉移電解鋁產能40.7萬噸,另外關停焦化產能35萬噸,其工業產值直接減少近600億元。

    我們知道,產業轉移帶來的影響不僅局限於使一個地方國內生產總值降低、稅收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減少,最致命的是,有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地區的產業發展、就業機會和社會穩定。

    在此背景下,唱衰濱州的言論甚囂塵上,濱州一度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在個別幹部群眾群體裏甚至出現了牢騷的聲音。

    「牢騷是滿滿的負能量,發牢騷是最沒本事的表現,有本事你把工作幹上去,干出個樣子來!」,濱州市委書記宋永祥曾在多個場合說過這句話。

    實際上,這也是他多次提到黨員領導幹部要強化「十大思維」的其中一種思維,叫「不牢騷」思維。何為不牢騷思維?「不牢騷」思維就是遇事多從主觀找原因,不能「怨天尤人」,而是堅持「事在人為」,充分尊重客觀規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任何時候都不能等、不能靠、不能拖,任何事情都不能推、不能怨、不能煩,任何情況都說了算、定了干、按期完,做到理性而思、自覺而謀、主動而為。

    濱州是這麼說的,實際上也是這麼做的,全市上下擰成一股繩,把爭論的時間全部用在了實幹和發展上。

    的確如此,城市發展有千百個規劃,但是規劃需要人去推動。尤其,當城市發展遇到困難,首先開動腦筋的必然是管理者,也就是幹部的帶動。

    「幹部幹部,干是當頭的,既要想干願干積極干,又要能幹會幹善於干,其中積極性又是首要的。」

    正如這句箴言,一語雙關,「想干願干積極干,能幹會幹善於干」是幹部的本職,反之,不符合如此要素,則是不稱職,抑或是不應稱為幹部。

    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永遠是評價工作的唯一標準。每一位幹部都要思考:自己任期要為城市帶來什麼、留下什麼,而不是得過且過,任期一滿就走人,讓一座城市的群眾來承受發展的停滯之痛。

    那麼,如何在彌補巨量經濟虧空的基礎之上再獲發展?後來的事實證明,市委帶領着濱州的幹部群體,在實幹的決心之下,很快就有了一本新的發展台賬。

1707875961421.png

    腳步雖緩卻不顯疲態

    時間回到2023年伊始,在年初動員大會上,濱州市發出了「聚焦八大品質」「大幹2023」的號召,為全年工作定下主基調。

    作為全市縣域經濟的「領頭雁」,鄒平將攻堅作為工作主題,以攻堅促大幹、以攻堅求突破,大力實施九大工程、30項攻堅行動,掀起一輪高質量發展的熱潮。

    回顧2023年鄒平的發展路徑,狠抓招商引資、狠抓項目建設、狠抓工業技改……鄒平一步一個腳印,全力以赴推動發展再突圍。

    制訂《2023年鄒平市全員招商引資工作實施方案》,分解任務搞對接、全員上陣抓招商;出台《鼓勵新上工業項目、新增稅收獎勵辦法》,鼓勵本土企業多上項目,用2年左右時間補足產能轉移缺口;實施工業技改全覆蓋行動,設立3000萬元專項資金獎勵實施技改的企業和企業家……

    一系列政策「組合拳」之下,2023年,鄒平經濟大盤逆勢而進、回升向好,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2億元,10個月時間補齊了產能轉移收支缺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2%,新簽約立項項目89個、到位市外資金210億元。

    鄒平的發展正是濱州經濟逆勢上揚的有力印證。數據顯示,2023年前11個月,濱州全市規上工業實現營收8631億元,實現利潤301億元,增長42%,列全省第3位。

    值得一提的是,濱州輕量化鋁新材料入選全省首批先進製造業集群,紡織服裝上榜中國百強產業集群,博興商用智能廚房設備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濱州連續入選全國先進製造業百強市、外貿百強市。

    下行壓力之下,「負重前行」已屬不易,濱州卻在思考着如何「賦能飛行」。

1707875980301.png

    加速起勢的高質量發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濱州的知名度也許不算高,但翻看僅有400萬人的濱州發展版圖,你會發現,雄厚的產業實力不容小覷。

    濱州擁有高端鋁業、精細化工、智能紡織、食品加工和畜牧水產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營收突破1.2萬億元。同時,輕量化新材料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醫藥醫療器械、現代文化創意五大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更讓人矚目的是,2021年,濱州37項產品產量或市場份額位列全球或全國第一,其中,4項產品產量或市場佔有率位列全球第1位。

    時過兩年,2023年濱州已有53項產品產量或市場佔有率列全球或全國第1位!其中,15 項產品產量或市場佔有率列全球第1位!

    短短兩年,從37到53,從4到15,在比奧運會競賽都激烈的全球市場中,「濱州造」交出了一份沉甸甸、金燦燦的成績單。

    近年來,濱州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鏈式布局,聚焦產業鏈提質增效擴量,帶動上下游企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

    以鋁業為例,濱州依托魏橋創業集團、創新集團、渤海活塞、盟威戴卡、山東裕航等龍頭企業和眾多涉鋁企業,招引上下游企業建鏈、補鏈、延鏈、強鏈,以企興園、以園聚鏈、以鏈集群,目前形成了以「世界500強」企業魏橋創業集團為龍頭、92家規模以上涉鋁企業為骨幹的全球最大鋁產業集群。集群擁有237家涉鋁企業、142家規上涉鋁企業、12個專業化園區。

    早在2022年,濱州鋁業集群就實現營業收入4778億元,鋁土礦進口量、氧化鋁產量、電解鋁產量、鋁型材加工量均列全國第1位。濱州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鋁都」「世界鋁谷」,贏得了「世界鋁業看中國,中國鋁業看濱州」的盛讚美譽。

    如今的濱州,世界高端鋁業基地核心區、國家重要的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山東省唯一超千億級紡織產業集群市、全國牛羊優勢產業區……一系列的戰略布局中形成了一批先進的產業集群,全國41個工業門類中,濱州市擁有37個,「濱州製造」優勢凸顯。

    儘管產業轉移帶來了陣痛,但是,濱州卻用自己的底氣和實力,以埋頭苦幹實幹的韌勁,詮釋了「負重前行」的氣魄和「賦能飛行」的膽略。

1707876001247.png

    埋頭苦幹接續發力

    眼下,濱州的產業全面起勢,展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如果說,濱州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之前的默默積澱,那麼如今的濱州也在為今後經濟的騰飛積蓄力量,夯實堅實基礎。

    2023年,濱州市委、市政府高規格召開製造強市推進大會,印發《濱州市製造強市三年攻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鮮明提出堅持「工業立市、實業強市」不動搖,撲下身子、大幹三年,全力建設先進製造業強市。

    該《行動計劃》是近年來濱州首次出台高規格製造業綱領性文件,統籌謀劃提出了製造強市建設的目標和有效路徑,圍繞落實提升工業增加值「1+N」行動和實施「十百千萬」培育工程(十億元項目、百億元企業、千億元產業集群、萬億元規上營收),着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同時,開展聚力實施成就企業家夢想、產業鏈集群發展、主導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等11大專項行動,力爭到2025年工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穩步實現由「工業大市」向「工業強市」轉變。

    指向明確、路徑清晰,隨着一系列舉措相繼落地,濱州實現了製造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2023年,濱州再次躋身「中國外貿百強市」「全國先進製造業百強市」,入選「全國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範城市」,入圍「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20家企業入圍2023年中國品牌價值榜,品牌總價值達1082.5億元,品牌強度合計達16517,上榜企業數量、品牌價值、品牌強度均居全省第二位。

    與之同步推進的,則是濱州數實融合的全面鋪開。

    濱州印發實施《濱州市工業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與海爾卡奧斯國家級雙跨平台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全力推動製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新培育省級智能製造標桿3家、晨星工廠140家,宏橋新型材料上榜2023工業互聯網500強,高端化工產業鏈入選全省首批產業鏈「數字經濟總部」項目,博興縣入選省級「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和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成效明顯」縣。

    必須要提及的一個背景是,山東省政府已出台《支持濱州產能轉移退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會議紀要》支持事項。

    相信有了來自省級層面的政策加持,濱州的產業將加速轉型升級,迎來持續高增長。

1707876019505.png

    抓住趨勢,緊握未來

    科技與產業高度融合是提升產業質量的核心密碼。

    濱州的產業尤其是優勢產業要向技術含量更高、利潤更高的領域延伸,更要向卡脖子技術領域突破。

    所以,在淘汰落後產能的同時,濱州也在培育新動能,為產業的發展賦能。

    立足於科技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濱州着力打造高能級創新平台,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渤海先研院科創帶動效益超30億元,魏橋國科研究院聚合引領4個新興產業鏈落地成勢,新增省級以上科創(人才)平台58家,校企合作企業超過100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0%。中裕食品、創新金屬分獲省長質量獎和提名獎,20家企業上榜中國品牌價值榜、列全省第2位。

    山東裕航設計生產的機械手臂軌道大梁填補了國內機械傳動設備輕量化的空白;中科復材研製的鋁基碳化硅材料用於「嫦娥五號」月壤鑽桿,有效破解了西方國家對我國技術「卡脖子」問題……一批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破土而出」,不斷塑造着濱州的發展新優勢。

    數據顯示,2023年,濱州新增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25家、高新技術企業190家,分別增長58%、34%。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12家、瞪羚企業20家,均實現當年倍增,城市的創新底色愈發濃厚。

    濱州產業發展的另一個關鍵詞,則是「綠色低碳」。

    為促進綠色發展,濱州印發實施《濱州市加快工業綠色製造體系建設行動方案》,加快培育綠色工廠(園區)、綠色供應鏈企業、綠色設計示範企業等標桿。

    從目前成效來看,濱州新培育國家級水效領跑者2家、能效領跑者1家,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省級綠色工廠7家、市級綠色工廠30家,省級綠色園區實現零的突破。

    另外,隨着渤中19-6凝析氣田、魯北萬潤鋰電、濱華碳三碳四等百億級項目陸續投產,魯北(濱州)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860萬千瓦開發企業完成競配,濱州新能源、鋰電池等新的千億級產業集群正加速崛起。

    向科技創新要新質生產力,向綠色低碳要核心競爭力,渴望在新發展格局中真正「崛起」的濱州,正加快推進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全力以赴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積蓄力量。

    產業轉移帶來的陣痛是暫時的、短期的,邁過這一發展階段的門坎,濱州的經濟將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經濟增長的提速換擋。

    在濱州市「兩會」上,濱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春田提出了「轉型升級攻堅戰」、「科創賦能攻堅戰」、「擴大需求攻堅戰」、「改革開放攻堅戰」、「城鄉融合攻堅戰」等八大攻堅戰。

    1月19日,市「兩會」剛剛結束後,濱州市2024決戰決勝「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工業經濟」三大戰役動員大會迅疾召開,新年第一槍,以「大手筆」描繪了「新藍圖」,為「賦能飛行」找到了強有力的引擎。

    陣痛從不會自己消失,唯有直面才是正解。濱州圍繞「1+1188」發展格局,聚焦「品質之求、精明之路、擔當之行」,在產業轉移的「圍城」裏,開闢創新發展新賽道,着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品質濱州建設將「飛」得更穩、更快、更有質感。(記者 孫珂 通訊員 姜迪 陳有全 楊萌)

責任編輯:嚴燕紅 一座北方小城的負重前行與賦能飛行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