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國際視野】德國對華政策理性務實

【國際視野】德國對華政策理性務實

責任編輯:蔣璐 2024-04-19 08:45:10原創 來源:香港商报

    作者:朱特

    德國總理朔爾茨周二結束任內第二次訪華行程,並在最後一日到訪北京,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習近平在會上強調,中德之間沒有根本利益衝突,中德產業鏈供應鏈深度互嵌,兩國市場高度依存,強調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風險」。歐盟近來先後針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板、渦輪風機等,展開反補貼調查。朔爾茨此行亦明顯聚焦汽車產業。他在會上向習近平指,德國願同中方加強溝通協調,強調德方反對保護主義,支持自由貿易。

    綜觀3日行程,中德雖沒簽署新的經濟合作協議,但相信重點是向外界展示溝通和合作的重要。而從中亦可見德國近年務實的對華政策,這裏不妨簡要一談。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10周年,朔爾茨選擇此時訪華,除了有政治象徵意義外,更重要的原因有二。一是德國陷入困境,亟需與中國這個連續8年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打好關係。受俄烏戰事影響,德國天然氣供應短缺,通脹高企,加上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全球貿易放緩等問題困擾,去年經濟輕微收縮;當局將今年增長由原先預計的1.3%,下調至0.2%;同時德國央行警告,經濟可能已陷入衰退。此時穩定對華關係,亦是穩定投資者和德國企業的信心。

    再者,德國大選預計明年9月舉行,現屆政府只剩不到年半任期,朔爾茨二度訪華,或要向部分看重經濟的選民,展現務實作風,贏取支持。

    德外交政策基於現實考量

    近期有不少評論認為,朔爾茨訪華「凸顯德國在『去風險』的同時,對中國經濟持續倚賴」、「德國所謂的『去風險』,不等於『脫鈎』」等。但這些說法籠統模糊,有點因辭害意。因為其實所謂「去風險」,對德國而言,更多只是應付美國等盟友的外交口號,實際是「說一套做一套」。

    早於去年7月,在美國壓力下,德國制定長達64頁針對中國的戰略文件,提及要「去風險」,卻從頭到尾沒提具體策略和目標。政治是「做」比「說」更重要的領域,看數據便很清楚:就在去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高達2531億歐元,其中對華直接投資增長4.3%,達119億歐元,創歷史新高。其中德國製造業更是投資巨大,從2018年至2021年,單單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包括寶馬、平治及大眾,加上化工巨頭巴斯夫,對華直接投資已達全歐總額的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現實主義操作,早於2019年──默克爾仍是德國總理時──已見端倪。那時美國敦促德國,禁止進口華為的手機零部件。德國予以拒絕,但承諾會「檢視」政策。5年過去,德國仍在「檢視」,沒採取任何行動。

    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近日發評論稱,德國這類行徑,有如許下「虛假承諾」,在德國的辭典裏,沒「去風險」這個詞;評論又引述研究指,德國如完全與中國「脫鈎」,損失僅佔一年5%的GDP,只算「慘重」,未至於「致命」。

    但筆者想問,既然德國能在中美間維持微妙平衡,同時中美又看似默許,為何偏要選邊站,付出「慘重」代價?去年美德雙邊貿易額達2523億歐元,僅次於中德,位列第二;中美共佔德國總貿易額近兩成,德國很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因此無論是對華戰略文件沒提具體策略 ,甚至「說一套做一套」,都是基於現實考量的做法。

    走在中美之間的鋼線上,德國跳出踏實、精巧的平衡舞,值得歐洲其他國家參考,制定自主、務實的對華政策。

    頂圖:4月16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新華社

責任編輯:蔣璐 【國際視野】德國對華政策理性務實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