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紐,是旗袍、裙褂與唐裝上最具韻味的點綴物。尤其是婚禮裙褂的龍鳳花紐,一纏一繞一結,象徵夫妻永結同心。
時至今日,手製旗袍與裙褂,穿的人少,做的人少之又少,花紐匠人更是一個被遺忘了的職業。72歲的浦明華是香港僅有的海派花紐師,一生與花紐結下不解緣。她沒想過要將這門手藝發揚光大,只求在耄耋之年盡力授徒,讓這種傳統美學流傳下去。 (記者、攝影:謝謹伊)
浦明華是香港僅有的海派花紐匠人,在業界馳騁六十載,時至今日仍在開班授徒,傳承這門手藝。
花紐,常見於旗袍、唐裝、裙褂上,置於衣領、胸襟等位置,與服裝的剪裁、布料相得益彰。它不僅是實用的扣襟,更是畫龍點睛之筆。13歲學藝,與花紐結緣一甲子的浦明華,多年來編織過無數精緻花紐。她接受專訪時表示,花紐雖然是服飾中不起眼的細節,卻承載着東方傳統工藝智慧與美學內涵。「東方美學注重細節與和諧,所以花紐的樣式多以對稱為主。」浦明華指着身上一對蝴蝶花紐說。蝴蝶結輕盈對稱,展現纏繞的浪漫,柔美典雅,最受女性歡迎。
浦明華做的花紐款式多樣,多以具有傳統寓意的圖案為主,如婚禮裙褂上的龍鳳花紐。
畫龍點睛的匠心
浦明華說,花紐的圖案全都有不同寓意,「像『盤長結』象徵長壽吉祥,『如意結』代表平安順利。」蘭花自古以來被視為「君子之花」,蘭花花紐以其流暢的線條和簡潔的造型,展現出低調的美感,「很多客人會在正裝上搭配蘭花花紐。」她指,龍鳳結是婚服中的經典,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祥瑞象徵,「它寓意夫妻相親相愛、家運昌盛。數年前姪女出嫁,我也特意為她做了一對龍鳳花紐髮飾,花了不少心思。」親眼見過浦師傅如何將一塊平平無奇的布料變成一顆精巧的花紐,才會深感傳統手藝的精妙。花紐由布條反覆捲曲、纏繞而成。浦師傅所做的海派花紐款式繁多,手工精細,尤其注重美觀與實用。
浦師傅為姪女出嫁製作的龍鳳花紐髮飾,龍鳳形態栩栩如生,手工精細。 (圖:受訪者提供)
千錘百鍊的耐心
製作花紐前,浦師傅要先自製漿糊,「這種漿糊比做長衫的更稀薄,方便均勻塗抹。」浦師傅會先在布料上刮上漿糊,接着用熨斗將布料熨乾,「燙得不對,布就不夠挺,後面沒法穿針。」她用一條俗稱「口水線」的濕線在布條兩邊留下水痕,修整邊沿後將布條對折熨燙,開始製作紐頭。只見她雙手靈巧地轉、擰、拉,鑷子配合着一緊一收,紐頭漸漸成形。看似簡單的步驟,卻需要無比的耐心與細心。「每個細節都重要,只一個失誤即會前功盡廢。」布條會用來包裹銅線,再進行凹花與結紐尾。以針線連接頭尾後,最後一步是用鑷子修飾造型——這是讓花紐真正「活」起來的關鍵。一對小花紐需約一小時細意打磨,做一對大的則需三小時以上。她的動作熟練流暢,製作過程如行雲流水,看得記者不禁拍掌讚嘆。
浦師傅先將布料剪成條狀。
然後用濕線在布條兩邊留下水痕,修整邊沿。
浦明華的父親是一位長衫裁縫,為了生計,父親安排只有十多歲的她拜一位相熟的師傅學做花紐。起初她對花紐不感興趣,但那個年代,父令如山,個人意願只能放到一邊,多無奈也只好埋首布帛之上,纏繞於紐扣之間。兩年學徒期後,父親租下一間小店,父女搭檔,一人做長衫,一人做花紐。「小花6元,大花8元。父親一個月賺300元,多勞多得,養活一家七口。」目睹父親的辛勞,她也不敢有片刻懈怠。
上世紀八十年代,浦明華的師傅退休,讓她繼承花紐生意的衣缽。她的師傅,在香港有名的手工旗袍禮服商號萬邦綢緞工作,她不想毀壞師傅名譽,一直盡力將花紐做好。「那時一年中最忙是重陽之後的婚嫁旺季與節慶高峰。」中秋、聖誕、春節的訂單接踵而至,旺季收入可達8000元至10000元,在當時是一個可觀的數字,足以支撐一個家庭的開支。1997年金融風暴後,香港經濟轉差,加上歐美、日韓等外國時尚風席捲香港,旗袍長衫市場越見萎縮,花紐訂單大減。
再以布條包裹銅線,進行凹花與結紐尾。
最後用鑷子修飾造型。
傳承手藝的決心
時代轉變不但反映在訂單之上,連帶做花紐的工具亦越見難尋。「以往的布料質感柔順,紋理緊密,結實耐用。現在有錢也買不到。」她伸手撫過桌邊一塊布料,「現在只能用光明絹這種布料代替,但它易起紋,質感差很遠。」浦師傅無奈地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彌敦道滿是布行,買料很方便,價格也便宜。」現在,浦師傅買布多數只能由萬邦綢緞進貨。不僅是布料,連製作工具也在時代的洪流中消失。「這把鑷子,用了幾十年。」她小心翼翼地拿起鑷子,「以前的鋼水質量好,特別耐用,現在的根本比不上。做鑷子的師傅早退休了,再找不到這樣的工具。」浦師傅緩緩道,「不轉變就會停留在原地,一轉變,很多事都變了。」對於老一代手藝人來說,時代的變遷意味着生存環境的變化,新興行業逐漸取代傳統工藝,過去的輝煌不再,唯有珍惜眼前尚存的技藝,可以傳的,盡量傳承。
浦明華多年前已屆半退休狀態,將更多心力放在開班授徒之上。2006年起,她受香港工聯會邀請,每周開班授課教授花紐技藝,如今已有上百名學生,她自覺仍肩負着延續這門技藝的使命,希望將這份傳統美學代代相傳。「既然有年輕人願意學,趁我還有精力,能教多久就教多久。」她笑着說,眼中滿是堅定。
浦師傅的學生將花紐樣式進行創新,製作成耳環,在服裝店內備受歡迎。
開班授徒 醫生也學做花紐
浦明華一生中最感激的人,是她師傅。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找工作難,學藝更是難上加難。「以前學藝,師傅多挑剔,徒弟要煮飯、打掃、跑腿,髒活累活一肩挑。」她慶幸遇上一位和善的師傅,待她如同親生子女。「師傅有七個孩子,家父工作忙時,師父會帶我回家一起吃飯。」學藝之初,沒有筆記,更沒有照片作記錄,她只能默默觀摩,將每個細節銘記在腦海中。「師傅經常手把手示範,教我如何擰紐頭,很有耐心,將所有技藝傳授給我。」
浦明華製作的花紐藏品,會在文化交流或展覽時展出;花紐不僅可以作為服裝點綴,還可作為藝術品展示。
浦師傅的一位男學生以歌星梅艷芳為靈感創作的花紐。 (圖:受訪者提供)
師徒情深半世紀
浦明華的師父1983年退休,移民外國。直到2019年,她重新聯繫上師傅,得知對方與子女定居美國。浦氏在大女兒陪伴下飛往西雅圖探望當時90多歲的師傅,兩人久別重逢,情感依舊深厚。「師傅告訴友人她這輩子從未收過其他徒弟,就只有我。」今年4月,恩師離世,提起這段往事,浦明華的眼中閃着淚光。「這段師徒之情,讓我滿懷感激。」直到今日,浦明華的製紐之路從未停下,這不僅是對手藝傳承的決心,更是師徒情感延續的一種方式。
今天,浦明華亦作為人師。她強調學做花紐不容易,從基礎到學懂各種花款,至少要兩年。「有學生天賦異稟,一學就會;但有些人連基礎的紐頭都掌握不了,亦有人中途退出。」浦明華坦言,這門技藝需要耐心,也依賴天賦。她的學生中,有退休太太、設計師,還有男士。「有一位整容醫生,為了設計長衫特地來學花紐,還為診所的姑娘量身打造獨特款式的花 紐。」她笑道,學生的熱情讓她感到欣慰。
浦師傅鼓勵學生在傳統中尋求突破。有學生將花紐設計成耳環,成為服裝店的熱賣產品。「時代在變,傳統也應該融入新的元素。」她說。得益於政府支持,她不時會帶同學生參與文化交流活動,展示花紐作品。「許多年輕人從未見過花紐,我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這種傳統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