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黃山市休寧縣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以「黨建引領、減負增效、服務為民」為主線,通過推進基層減負、強化組織保障、優化治理載體「三項工程」,有效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向縱深發展。
聚焦「減負鬆綁」,休寧縣以基層實際需求為導向,通過制度優化、流程整合、雙向互評,系統性推進基層減負工作,讓幹部輕裝上陣、群眾辦事便捷。建立「准入清單+負面清單」雙向管控機制;制定《基層群眾性組織權責事項「五個清單」》以及辦事指南,明確鄉鎮、社區職責事項範圍,嚴禁職能部門隨意轉嫁任務;同步出台《清單之外事項准入制度》等,確保嚴格管控會議發文、督查考核、創建評比等事項審批。
通過清單化管理,全面化解社區工作者「機關化」難題;推行「數字跑腿+一網通辦」智慧治理模式;依託「e治理+智慧社區」信息化平台,實現多部門數據共享。創新「AI+網格員」服務模式,通過智能語音助手協助完成信息採集、政策宣傳等重複性工作,建立「群眾點單—平台派單—社區接單」閉環機制,全周期縮短各類事項辦結期限。實施「反向考核+雙向評議」效能改革;將基層減負納入績效考核範疇,建立一線反向評價機制,全面徵求黨員群眾的意見建議,實現考核雙向互評,提升群眾知曉度、群眾滿意度考核佔比,形成「減負不減責、鬆綁不鬆勁」的良性循環。
強化組織保障,切實通過優化組織架構、配強骨幹力量、完善激勵機制,推動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構建「紅色網格+黨群陣地」雙覆蓋;按照「一網格一支部」原則,開展「紅網聯心」網格建設,構建「社區黨組織、縣直包保單位功能型黨組織、小區網格黨組織、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體系,建成小區(網格)黨組織128個,配齊配優樓棟長、黨員中心戶隊伍1200餘人;整合小區物業用房、居民睦鄰點、戶外勞動者之家等場所,構建城區三級黨群陣地服務矩陣,打造縣域「15分鐘黨群服務圈」,建設網格黨群服務驛站79個、暖「新」場景18處。
實施「頭雁領航+青苗培育」強基工程;推行社區黨組織書記「頭雁計劃」,選拔赴杭州等地開展體悟實訓,全面落實社區工作者「三崗十八級」薪資體系,實施社區大講堂培育計劃,常態化開展經驗分享、主題沙龍等,打造全科社工人才「周轉池」。建立「導師幫帶+下沉服務」培養機制,從機關單位選派11名經驗骨幹到社區掛職擔任黨組織副書記,與年輕社區幹部結對,提升履職能力,建立儲備後備幹部庫33名。明確社區黨組織的黨建工作經費,網格黨組織的年度活動經費支出,以網格為基礎單元,組建城管、公安、住建、市場監管、網格員、網格長、網格黨組織書記的小區聯合工作小組,公示所有人員信息和聯繫方式,暢通居民信息渠道。
緊扣群眾需求,創新活動載體,推動治理模式從「單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開展「黨建聯建+民生實事」攻堅行動;開展紅領四季城市黨建日活動,落實黨群帶群建主旨,突出「春芽、夏涼、秋實、暖冬」四季主題,舉辦社區春晚、黨群聯誼會等活動21次,開展健康義診、心理諮詢、寒暑假親子課堂、子女託管班等220場,評選表彰網格支部書記81人、在職黨員17人、黨員中心戶46人。實施「積分管理+志願服務」激勵保障機制;出台《志願服務積分管理辦法及兌換細則》,組建「點點星光」「銀齡園丁」等特色志願服務隊伍33支,將矛盾調解、志願服務等納入積分體系,每年年底集中開展「積分兌福利·治理雙11」等禮遇活動,引導群眾自主參與志願服務、民主協商等,進一步激發基層創新活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圍。
此外,搭建「數字協商+居民議事」民主平台;開發「智慧社區」小程序,搭建「雲議事」平台,設置「我要提議」「在線投票」等功能模塊,線上徵集意見建議100餘條,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停車位規劃等事項「指尖協商」。線下打造「巷裡人家」「牆角板凳會」等議事場景64處,培育社區協商能手254名,引導150名外賣小哥擔任兼職「觀察員」,累計解決群眾訴求400餘起,處理矛盾糾紛350餘件。(記者 吳敏 通訊員 吳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