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底线思维与散文写作

2014-04-01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刘军

  ◎散文的门槛较低,从业者众,却普遍缺乏精品意识。讨论散文写作中的底线思维,在我的理解,首先要具备自觉的文体意识,其次在开阔的视野中完成自我镜像,最后是学识的磨砺与现代性情怀的养成。

  文学创作中主体的思维机制指涉心理活动的范畴,诸如想象和联想,意识与潜意识等,皆归类于此机制之下,相应的研究大多在文艺心理学的层面展开。上个世纪80年代,文艺心理学的兴起为其时的理论热点之一,代表人物鲁枢元先生之学术兴趣业已转向生态美学研究方面。而底线思维概念与上述创作思维机制研究不怎么搭界,虽然都有思维二字,却各有指向。在我的理解,底线思维若放在文艺创作层面考察,与创作主体的思维认知、价值取向、写作立场紧密相关。文艺创作,说到底应该具备自律和他律的两重性。其中自律直接对应主体的底线思维,而他律则对应文艺作品的接受效果层面。马克思曾经指出:“诗一旦变成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

  与小说之重视叙事能力、历史观、经验积累不同,散文这种文体则对思维认知、学识积累、人格操守因素有着特别的倚重。毕竟,散文是一个时代智慧水平的标志,布封曾经提出“风格即人”的命题,将此命题转换成“散文即人”也未尝不可。或者可以这样说,散文是一种综合程度最高的文体。特别的机缘下,散文因素的某一点若走向极致,当然能够赢取巨大的关注,比如余秋雨可以依靠历史视野和人文情怀而颇受垂青,刘亮程散文的诗化路线也为其赢得了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散文家的名号,格致与塞壬的极端个人化经验同样令人触目,最近几年关注度甚高的纪实类散文大体出于同样的因果关系。总体观之,上述路数皆为散文写作的奇险路径,以奇而制胜,奇的因素远远大于正的因素,这对散文文体的综合性以及相应的中和与平衡带来冲击,当然也隐藏着某种程度上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表现在创作层面,乃初涉者成名,模仿者必死的境况。问题的根源在于思维认知层面出了问题,主体的自觉与文学性考虑的缺失导致了这一情况的发生。

  理论看上去虽然具备了无往不在的正确性,而一旦进入实践层面,则落差显明。公开出版的散文作品中,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并非如林贤治、韩少功、王开岭、李娟、北岛、费振钟等一流作者的作品,也非人文随笔、性情小品、新散文、在场主义等路数的力作,而是青春美文和哲理散文这两大路数的软文。这两个路数的文章,其受众多集中在15岁-25岁这个年龄段,这个庞大的读者群潜隐着未来真正的读者和作者,可惜的是,他们走上阅读道路的起始阶段,因为缺乏经典作品的指引,其审美取向以及对待文学的态度将受到极大的损害。青春美文的写作存在着严重的套路化和格式化因素,有着强烈的数量意识以及自我复制的能力,再加上熟悉读者群的心理取向,所以会自觉地加大迎合度。青春美文的两大杀手锏,一个是语言,一个是情感。语言方面,走的是清丽灵动路线,如王国维评冯延巳语“弦上黄莺语”,清丽和灵动本身没有问题,一旦大规模的云集则必然过犹不及,无论是古典散文还是白话散文里关于散文语言的认识,皆大体趋于统一,其理想境界为“道之出口,淡乎而有味”。再说情感,真正的情感感染力来自情动乎中,来自感知之切,而非自我的揣摩和想象。真正的美文是什么?是朴素、本色、自然的人格倒影,这些本质的色泽来自写作者的自觉意识——文体的和思想的。

  哲理散文作为另一个热点,既有知名作家引领潮流,也有为数众多的副刊作者紧紧盯住这个易于刊发的路数,而《读者》《格言》《做人与处世》等刊物则推波助澜。山西文学院院长张锐锋先生在新风格散文研讨会上就曾指出,过去的散文是一种教育关系,写作主体与读者之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它要求作家拥有至上的学识智慧和精神品格,也拥有无往不在的正确性,这一点非常令人生疑,且不说写作主体自身的局限性,就接受层面来说,作品与读者间的平等关系在其前提上是被取消的,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真诚的交流恐怕成了大问题。张锐锋的这番谈话可谓直指哲理散文的软肋。哲理散文一旦遭遇成熟的读者,作品中作家主观建构的高塔很容易轰然倒塌。部分哲理散文则成为经过文学包装的成功学抛售模式,这种模式的成立需要一个先验的价值判断,即指涉的成功学内涵为社会价值理念的核心构件,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今天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已经找不到一种价值理念能够统摄社会整体的思维认识,成功学也不例外。放到思想文化体系里去观照的话,当代的成功学一旦遭遇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遭遇庄子式的本体颠覆,遭遇儒家的治国平天下,遭遇现代语境中的启蒙情怀以及科学、民主的阐发,其轻薄性、易脆性便显露无遗。

  散文的门槛较低,从业者众,却普遍缺乏精品意识。讨论散文写作中的底线思维,在我的理解,首先要具备自觉的文体意识,其次在开阔的视野中完成自我镜像,最后是学识的磨砺与现代性情怀的养成。基于此,我觉得好的散文作品离不开如下三要素:第一是要具备思想的穿透能力,呈现中国式的智慧,与传统精英文化对接,其二是个性的确立,恢复人本的尊严、感情与道义,其三是纯熟的话语呈现能力,包括文字之美、文字之力、技巧的恰切等。

  刘军(河南大学副教授、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研班学员)

[责任编辑:徐明軒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