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图书出版频频出错谁之过?

2014-04-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刘婵

  ●出版社利润和码洋的导向导致出版周期短是病根所在。

  ●编辑门槛变低,出版社不问其“出身”、不讲专业分工也是错误不断问世的诱因。

  ●一些出版社向书商出售书号以完成利润指标,使图书质量审核很难达标。

  ●业内人士建议,可以通过加强专业性强的图书出版资质审核等方式,减少出错现象。

  “土兵”“推波助搁”“路遥之马力”……江苏无锡市民陈先生花32元购买的《口才制胜》一书中,发现错字、别字情况居然有45处。为此,陈先生将书店告上法庭。近日,法院判决书店返还陈先生购书款,陈先生在收款同时归还图书。

  错别字、张冠李戴、知识出错……近年来,快餐化的图书出版让其质量堪忧,甚至连权威的教材也未能例外。面对图书频频出错的现象,业内人士建议建立相关召回制度,并加强专业类书籍的出版资质审核。

  林语堂的画像其实是杨骚

  “根据《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我买的这本书中错误之处已经超出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万分之一的合理错误率。”陈先生认为,书店销售不合格的图书,属欺诈消费者,他要求书店双倍赔偿购书款。而书店称,该图书是合法出版物,作为出售方不存在任何欺诈行为。法院认为,书店方在售书时没有采取虚假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因而对陈先生要求另行赔偿一倍价款的请求不予支持。

  不仅仅是错别字,插图张冠李戴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章太炎的配图其实是蔡元培,张爱玲的照片成了三毛的头像。2012年底,就有读者指出《林语堂英译精品》封面的作者画像,其实更像作家杨骚,“他们都是福建漳州人,我猜测是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介绍漳州文化名人的网页上,继而被人弄混,然后以讹传讹了。”此事很快得到证实,杨骚之子指出,封面上的画像确实是他的父亲。对此,该书责任编辑、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张楚武解释道,这是一个巧合,该书封面并没出错,但为了避免误解,出版社已重新设计封面。

  如果说错别字和人物插图弄错,在有些人看来是小问题,那么青少年科普读物和教材出错,就有些“误人子弟”了。在名为《变成石头的动植物:化石》的科普图书中,软体动物“菊石”的化石被“臆想”成了海螺、蜗牛、蛇等生物化石,北京猿人的头像甚至被误注为“蓝田人”。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被更多人“盯住”,错别字、屈原衣襟左右穿反……每一个细小的错误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尽管人民教育出版社事后道歉,但似乎并未降低读者的不满。

  频频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出现这么多不同类型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首先来看看一本书的出版流程:提报选题——内部讨论——选题签约——选题报批——出版方案与设计——审稿与编辑(三审三校)——印制——营销与发行——作者样书、稿费支付、版税结算等。有的书走完这个流程需要好几年,但是短的甚至一个月就能完成。“到底哪个环节最容易出错不好说,图书出版是个环环相扣、各方配合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环节顺利进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一些出版界人士认为,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是病根所在。“出版社每年对出版图书有品种数量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编辑的发稿定额是一年几十万字,现在要求一年发几百万字,有的人甚至可以发到上千万字,并因此受到奖励。我曾听到不止一个出版社的领导说,利润和码洋每年都要实现两位数增长。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出版周期短,审校环节也相应较短或者缺失,质量难以保证。”出版人、辞书编纂专家周明鉴指出。

  编辑门槛变低也是重要原因。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说,例如,一个长篇小说编辑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他自己就是历经见习编辑、助理编辑、编辑等过程一步步走过来的,“可现在许多图书编辑一上马就干,不出问题才怪。”出版社不问“出身”、不讲专业分工也是错误不断问世的诱因。郏宗培说:“过去,文学书只有10家专业出版社在出,现在全国几百家出版社,80%至90%都在分这一杯羹,没有专业的编辑,看不出错误你能拿他怎么办?”

  此外,据了解,出版社每年的书号都是利润指标,如果出版社找不到好的选题,就可能出不了书,不能完成利润指标,所以不如和一些书商合作,甚至把书号卖给书商,很快就完成了利润指标,而这样质量审核就很难达标了。

  虽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都对图书抽查审核,但是抽查内容主要是文字错误率、印刷质量以及政治、宗教、民族等问题,与内容的科学性并无太大关系。但实际上,即便发现这些图书有质量问题,也很难按规定下架收回。现在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出版行业市场化、企业化带来的低标准,让行业规定的执行力度也越来越弱。

  建立召回制度加强资质审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人大社通过微博等方式与读者交流,将读者指出的错别字或者翻译等需要商榷的地方反馈给编辑,对于印装有问题的图书也会及时更换,出错的图书再版时会纠正错误或者附加勘误表,这也是出版社面对图书错误的普遍做法。对于召回,很多出版社表示,一般在政治、宗教、民族等敏感问题上出现错误或印制过差才会考虑。记者在采访中也遇到有些出版社并不愿多谈图书出错的现象,认为这是一件“很伤自尊”的话题。

  据悉,2004年初,上海译文出版社召回存在装订缺陷的《俄汉——汉俄袖珍词典》是国内首次召回。尽管从2005年起正式实施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明确指出,“经检查属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上万分之五以下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改正重印后可以继续发行;差错率在万分之五以上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但是,国内主动召回图书的事例屈指可数。

  此外,业内人士建议,还可以通过加强专业性强的图书出版资质审核等方式,减少出错现象。针对养生健康类图书出版混乱,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的通知》,依据通知要求,只有包括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在内的53家出版社取得了养生保健类出版资质。这对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促进出版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种方式可以应用于科普等其他专业性较强的领域。

[责任编辑:徐明軒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