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2013中国艺术发展概观

2014-04-04
来源:中国艺术报

  首席专家: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题组成员:

  胡鹏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武汉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李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2013年,是中国文艺界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拓展中国文艺事业的新气象和新风貌的一年。中国文艺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激发各民族文化艺术创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事业走向全面繁荣,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这一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文联)以及各团体会员都取得了新的成绩,获得了重要的经验。

  第一部分发展概况

  2013年,全国文艺事业紧扣时代精神的脉搏,在反躬自省中开拓创新,在艺术创作、文艺表演、展览展映、对外交流、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人才培养、艺术奖助、文艺志愿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彰显出蓬勃昂扬、锐意进取的文艺新风貌。

  一、艺术创作点亮中国梦

  2013年,艺术创作顺应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潮流,积极讲述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书写中国形象,用艺术的方式点亮中国梦。在影视创作方面,《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国合伙人》、《卒迹》等影片或塑造三年困难时期与基层群众共克时艰的人民领袖形象,或描绘六十余年公而忘私的基层党员形象,或书写改革年代披荆斩棘、奋力逐梦的中国创业故事,传递出艰苦砥砺、自强不息的中国力量。电视剧《寻路》、《老有所依》、《楚汉传奇》、《全家福》、《闯关东前传》等,纪录片《习仲勋》、《苦难辉煌》、《国企备忘录》以及电视栏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以回溯历史、观照现实、弘扬传统等多种方式,对“中国梦”做出了生动可观的艺术阐述,有力地彰显出民族精神与时代风尚。在美术、书法、摄影方面,美术界启动首批“追寻中国梦——美术家写生创作基层行”活动,组织美术家采风团赴甘肃河西走廊,开展以“追寻中国梦”为主题的写生创作;书法界成功举办“中华情·中国梦”中秋美术书法作品展、“书写时代”全国名家书法作品展,以笔墨丹青描画时代风骨;摄影界开展“追寻中国梦”摄影家采风创作活动,举办“同筑中国梦·百年跨越史”影像展。在音乐、舞蹈、戏剧领域,大型民族乐剧《印象·国乐》,歌剧《燕子之歌》、《苏武》、《为你而来·王选之歌》、《宋庆龄》以及音乐剧《国之当歌》、《罗阳》、《楼兰》、《曹雪芹》、《大红灯笼》等,以深刻的主旨意蕴阐发与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唱响中国声音;舞剧《红高粱》、《警幻绝》、《肥唐瘦宋》、《一起跳舞吧》、《粉墨春秋》等,则以或古典意蕴深厚或现代气息浓郁的身姿,舞动中国身影;京剧《瑞蚨祥》、《洛水伊人》,锡剧《一盅缘》,琼剧《海瑞》,话剧《红旗渠》、《隆福寺》、《命若琴弦》等作品,则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抒发中国情怀。在曲艺、杂技领域,南昌清音《傲雪的红梅》、粤曲《珠水长歌中国梦》、四川谐剧《麻将人生》、荷叶《秋江》等曲艺作品,展现出不同地域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所具有的独特风情韵致;《金小丑的梦》、《十二生肖》、《梦——美丽》等杂技剧,则寓惊险刺激于诗意的表达中,以技术与情感的融合讴歌时代精神。

  除了集中致力于对中国梦这一时代精神的表达外,2013年的艺术创作还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创作景观。影视方面,《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青春派》、《分手合约》、《咱们结婚吧》等作品倾情致力于青春的书写与情感问题探讨,《无人区》、《厨子·戏子·痞子》尝试挖掘人性的深层意味,《西游·降魔篇》大胆重构经典,《爸爸去哪儿》栏目凸显本真情感和人文关怀在人生中的意义。杂技方面,《冰与火》、《雨中情——空竹》等作品在提升与丰富杂技语汇方面取得新成绩。舞蹈方面,《舞林争霸》、《舞出我人生》等栏目展现出舞蹈艺术与电视传媒的跨界合作新景观。美术方面,中国画的当代性探索呈现出强劲势头。这些有力地展现出2013年中国艺术创作主题鲜明而又多元并举的蓬勃风貌。

  二、文艺表演劲吹节俭风

  2013年,节俭惠民成为文艺表演的一个主题词。党中央“八项规定”提出与五部委《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下达后,文艺界积极倡行,戒奢以俭。综观全年,文艺表演事业浮华褪去见真淳,奢侈剔除多创新。虽然没有了金装玉裹,但文艺表演及文艺惠民演出活动都更加素朴真诚,精彩感人。

  2013年文艺界的一大盛事是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举行。作为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艺术盛会,这次艺术节贯彻落实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宗旨,形式简化而艺术魅力不减,为观众们带来了130余场高水准的文艺演出,构建起了文化惠民的大平台。在音乐、舞蹈方面,受节俭之风的影响,追求奢华场面、竞相攀比的晚会演出开始销声匿迹,一些依靠政府演出的演艺企业门庭冷落,演出市场遭遇转型与阵痛。但与此同时,2013年各类个人演唱会和民间音乐节仍然持续着繁荣火爆态势,由民间资本运作、依靠自身实力参与市场竞争的文艺表演活动并未受到宏观政策的明显影响,依然带给受众精彩纷呈的视听享受。此外,2013国家大剧院舞蹈节、首届云南昆明杨丽萍国际舞蹈季、第二届中国·西宁国际舞蹈节等展演活动的开展,也给观众们带来多姿多彩的视听觉享受。相较上一年,戏剧领域的文化惠民活动在2013年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各省市纷纷举行大规模的惠民演出,鼓励各级重点院团面向基层,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演出。《梅花赞》——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30周年专场演出及30台巡演、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全国巡演活动、第七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馆)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第13届中国戏剧节等戏剧展演活动轮番亮相,这些演出活动坚持公益性与低票价相结合,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真正做到文化惠民,赢得了积极热烈的社会反响。在曲艺、杂技方面,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展演在山东省滨州市举行,来自全国23个省(区、市)39个艺术单位的53个节目参加展演,演职员380余人,现场观众近6000人,规模空前,展演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强烈的时代印记与精彩的表演展现出传统曲艺在当下中国百花齐放、摇曳多姿的生存面貌;第十四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第一届中国国际马戏节、第八届上海国际魔术节、欢乐谷魔术节等各类杂技、魔术节庆的举办依然热火朝天,在展现杂技艺术发展走向的同时,更带来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彩表演,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文艺志愿服务呈燎原之势

  文艺志愿服务是中国文联继承发扬党的文艺工作优良传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十八大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体现公民社会责任、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2013年可谓中国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年,中国文联积极发挥组织优势与人才优势,加强整体谋划与机制建设,创新工作方式与活动内容,使文艺志愿服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进,呈现出燎原之势,逐步构筑起文艺志愿服务的全国版图。

  文艺志愿服务组织队伍和长效机制建设渐趋完善。2013年2月6日,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运行。同年5月23日,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成立。随之而推进的一系列举措,为逐步形成覆盖广泛、上下联动、规范有序的工作网络,建立健全文艺志愿者招募、管理、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推动文艺志愿服务的积极开展夯实了基础。与此同时,各地文联热烈响应中国文联的号召,纷纷成立文艺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已有12个省级文联和78个地市级文联建立了文艺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组建省级文联志愿服务团队116支、地市级文联志愿服务团队609支,成立4个省级文艺志愿者协会、24个地市级文艺志愿者协会,团结凝聚了一大批文艺志愿者。12月4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宣布成立,标志着我国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外,中国文联还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文艺志愿服务的管理、宣传与交流平台,中国文艺志愿者网的开通,为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化、工作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艺展演、文艺支教、文艺培训等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如火如荼。2013年,坚持面向基层、文化惠民的“送欢乐下基层”、“百花放映·情系基层”电影惠民工程、“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等品牌活动持续深入开展。比如,中国文联、中国影协主办的“百花放映·情系基层”大型电影文化惠民放映系列活动动员数千支基层电影放映队伍,全年在全国19个省份185个地市县的乡村放映公益电影,受益群众约8000万人次。除此之外,中国文联在2013年积极创新文艺志愿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乡村学校艺术教师十分匮乏的现状,中国文联于3月启动开展文艺支教试点项目,在甘肃陇南、贵州安顺、河北丰宁的8所学校开始试点,完成授课12000多课时,8000余位学生直接受益。此外,中国文联还启动开展文艺培训试点项目,分摄影、美术、戏剧等培训项目,组织文艺志愿者深入宁夏、四川等中西部农村,直接服务基层文艺工作者1500多名。旨在提高乡村艺术教师艺术水平、教育水平、美育理念,促进乡村艺术教育的“乡村艺术教师培训志愿服务项目”于11月启动实施,并在河北涉县、广西田东县率先进行试点,邀请40多位文艺家加入志愿者团队,集中培训了两县200多位乡村教师。此外,各地文联也因地制宜,纷纷响应文艺志愿服务全国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文艺志愿服务在2013年的蓬勃发展,不仅团结引导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人民群众,也有效提升了文艺界的影响力与凝聚力,更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艺术展览展映步入全媒体时代

  2013年,艺术的展览展映延续往年的火热态势,精彩纷呈。美术领域的展览活动数量较上年有增无减。据中国美协统计,全国较大规模的美术展览近3700个。除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2013年全国油画作品展”、“201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草图观摩展、“第六届成都双年展”等全国性展览外,各级美术馆主办的大型回顾展、馆藏展也十分引人注目。水墨画展览在2013年美术展览中尤为令人瞩目,“2013·四季水墨——当代优秀艺术家中国画提名展”、“幻象:中国当代水墨大展Ⅰ”、“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等展览的举办呈现出中国当代水墨画多元而富有活力的发展情状。此外,中国美协还持续推进少数民族美术题材美术创作和展览,策划“奇彩云贵——中国美术作品展”、“疆域行歌”、“大美天山新疆中国画全国行作品展”等,以艺术展览的形式为构建和谐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添砖加瓦。在书法领域,2013年的展览规模与质量较之往年稳步提升,展览形式更为丰赡。仅中国书协主办的大型展览就达十多个,如“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等,多样化的展览展现出当下中国书法艺术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发展风貌。在民间文艺领域,第五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第四届中国剪纸艺术节暨第三届蔚州国际剪纸艺术节、第八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第五届中国民间艺人节、第七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等展览活动的举办,展示出中国民间文艺在新时代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电影展映方面,2013年,《一代宗师》、《西游·降魔篇》、《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等一大批题材多样、艺术水准较高的国产片纷纷上映,带给观众以奇光异彩的视听飨宴。

  除了常态化的艺术展览展映新气扑面外,2013年艺术传播与网络的结合更加紧密,艺术展览展映的数字化、跨媒介或全媒体贯通趋势更加明显,凸显出中国艺术在全媒体时代开放的特殊景观。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盛行,为艺术家、艺术机构、收藏家、公众等提供了观赏与交流的平台,成为艺术传播的新方式。与此同时,国内许多美术馆如上海博物馆、广东博物馆以及苏州博物馆都推出网络交互平台,为用户提供美术品数字化体验,数字美术馆的兴起,使“虚拟观看”的风潮越来越流行。

  五、艺术交流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3年,全国文艺界积极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的开放战略,对外和对港澳台的文艺交流更加频繁,卓有成效地树立起中国形象,增强了中国艺术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彰显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联在去年一年组派80多个艺术家代表团和艺术团,访问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还接待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和艺术团访华,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第九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是本年度中外艺术交流一大盛事。9月13日至25日,由中国文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在湖北宜昌和北京两地举行,来自世界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共302位艺术家参加演出。本届艺术节以“发展民间艺术,促进友谊和平”为主题。艺术节充分发挥国际性、民间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和优势,各国艺术团分赴宜昌周边区县以及北京市公园、高校等地巡演,与当地艺术团体以及广大群众、学校师生进行交流互动,为中外艺术家之间相互了解和切磋技艺搭建了舞台,充分展示了世界不同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民间艺术的交流。

  影视界大力拓宽国际交流渠道。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吸引了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部影片报名参展,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吸引了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55部影片报名参展,第二十二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则密切了两岸三地的电影交流。第九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第三届北京国际科技电影展、第八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动画节、第二十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十三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等活动的举办,为国内外及港澳台电影艺术与产业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在“请进来”的同时,电影界也积极“走出去”。2013年“中国电影周”活动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参展规模为历年之最。节展之外,“中德广播影视法治论坛”、“中美电影合作高峰论坛”等为中国电影人与国外同行深度对话与交流提供了契机。2013年举办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四川电视节“纪录片国际合作论坛”为我国纪录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电影产业方面,2012年5月,中国大连万达宣布以26亿美元购买美国AMC100%股权,当时,AMC处于高负债及业务亏损状态(2011财年亏损8270万美元),截至2013年6月底的上一财年,AMC已经扭亏为盈,持续运营业务盈利4140万美元,营收达26.9亿美元。中国电影走出去已在产业扩张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视觉艺术领域在“进”与“出”两方面力求实现均衡发展。2013年欧美等国家博物馆精品频繁亮相国内,“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从毕加索到巴塞罗——20世纪西班牙雕塑艺术展”、“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展”,以及博伊斯、安迪·沃霍尔等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纷纷齐聚国内,为国内观众搭建了与国外艺术珍品近距离接触的桥梁。与此同时,“交互视象——2013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德国卡塞尔举行的“大道之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新境——中国当代艺术展”等展览也彰显出美术界积极“走出去”的文化自信。成都“笔墨东方”国际活动、首届华文书法国际文化节、“2013北兰亭国际上巳雅集暨中韩文化交流展”等国际交流活动频繁,有效地提升了书法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音乐与舞蹈交流展现新气象。国外传统经典舞蹈作品的争奇斗艳、异彩纷呈,成为2013年中外舞蹈交流的一大特色。国家大剧院舞蹈节汇聚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天鹅湖》等经典作品、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则迎来俄罗斯、法国等国内外的顶级芭蕾舞团的诸多芭蕾名剧。浙江交响乐团赴欧洲进行巡演、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赴美国进行规模宏大的商业巡回演出,使2013年成为中国交响乐在国际上受到更多关注的一年。

  在戏剧领域,第三届中俄舞台艺术对话、第二十届中韩日戏剧节、首届乌镇戏剧节、第三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等对于中外戏剧的对话交流助益良多。此外,南京京剧团赴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演绎京剧经典折子戏《龙飞凤舞》等作品、河南豫剧二团演出的《程婴救孤》登上美国百老汇舞台、黑龙江京剧团携《天女散花》等经典剧目访问突尼斯等,一系列的国外展演活动向国外观众展现出中国戏剧的独特韵致。

  杂技方面,第十四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第一届中国国际马戏节等国际赛事的举办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杂技艺术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民间文艺方面,2013年,作为我国民间文艺“走出去”重要战略的“欢乐春节”活动在全世界99个国家的251个城市举办了几百项活动。此外,中国民协还通过在美国“中国民间文化周”、参加第三十八届以色列耶路撒冷国际艺术和手工艺博览会等活动,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民间文艺的对外传播。

  六、“天价拍品”搅动艺术市场新波澜

  从整体上看,2013年是艺术市场风生水起、持续繁荣的一年。对于美术、书法类艺术品市场来说,这一年则是波澜迭起、受到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一年。在经历了2012年的寒流后,艺术品市场于2013年上半年步入调整期,最终在下半年迎来市场回暖,生机重现。市场信心的回归与提振,催生了黄胄的《欢腾的草原》、赵无极的《抽象》、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苏轼《功甫帖》等一批天价拍品的出现,尤其是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以1.6亿港元成交,成功问鼎亚洲首个亿元当代艺术品。艺术品市场国际化是2013年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的又一重要特点。嘉德、保利两家拍卖行积极“走出去”开拓香港市场,已然初具规模。而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巨头则积极“走进来”,先后取得营业执照并完成了在中国内地的战略布局。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鼓励政策提出,2013年也成为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崛起之年,龙美术馆和昊美术馆等一批民营美术馆相继成立。一批艺术电商也赫然崛起,传统拍卖行开始大规模试水电子商务,而大众商务平台也开始进军艺术市场。

  电影产业在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道路上继续高歌猛进。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217.69亿元,相较2012年170.73亿元的票房,同比增长高达27.51%;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27.67亿元,与2012年占比48.46%相比,以占比58.65%实现显著增长。《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和《小时代》等一批中等成本影片集体发力,以新导演、新创意、新题材等的交融,搅动新的观影时尚流,一举扭转国产片2012年市场份额一度被引进片压制的局面。而且,上述成绩是在国产片创作数量相较2012年减少107部的情境下实现的,可见中国电影创作在调结构、提质量上已初见成效。与此同时,票房的高涨又推动电影硬件设施的建设,去年全国新增银幕5077块,电影院向二、三线城市扩张的步伐更加稳健而又快捷。光线传媒、乐视影业等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快速崛起,万达集团则在青岛投资建设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项目——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区。此外,海外电影市场也有不小进步,全年销售国产影片累计票房和销售收入14.14亿元人民币,相较2012年的10.63亿元,同比增长33.02%。

  电视节目的外销能力有所提升。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全年外销收入将突破1亿元大关,《超级工程》、《丹顶鹤》、《熊猫淘淘》等多部纪录片在欧洲实现销售,并进入主流平台。杂技产业化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在中国文联的领导统筹和中国杂协的具体指导下,国家级杂技场馆国家大马戏院的筹建工作正有序展开。重庆国际马戏城、濮阳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厦门灵玲国际马戏城等一大批杂技产业园区也在建设当中。随着文化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近年来开始兴起的剧院联盟“抱团走市场”模式成为去年戏剧产业发展的新潮流。剧院联盟打破了之前业内松散的剧院合作模式,能更好地推动优质资源整合及资本市场融合,促进戏剧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七、“文化传承”理念凸显文化保护新趋势

  2013年是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的一年,特别是“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的理念得到弘扬。“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把“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确定为会议主题,这体现了文化保护理念与策略的新转变。

  围绕“文化传承”理念,着眼于提升传承人的文化自觉,中国民协在各地举办了“呵护传承人·关注守望者——非遗后时代民间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研讨会、全国中青年民间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第五届中国民间艺人节等一系列传承人培训班。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等民间文艺表彰奖励机制的不断完善,也有效地激发了文化传承人的传承动力。与此同时,中国民协权益部于2013年6月正式成立,成为民间文艺维权工作重要的突破口。

  民间文艺在抢救与保护方面卓有成效,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发展的局面。文化部公布《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将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保护情况进行评估,实施动态管理,同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成立非遗研究机构,展示非遗资源。面对地方戏曲的生存困境,文化部还出台《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以全面加强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中国珠算项目于201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到38项,数量位列世界第一。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915个)颁布,显示国家与社会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的重视。

  与此同时,中国民间文化保护的主要方式逐步从政府主导的抢救性保护转向各方协作的生产性保护。2013年2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中国农业展览馆举办,邀请近17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场展示精湛技艺。第四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文化产业项目的签约项目则接近300个,有效地推动了非遗资源保护与生产性项目建设的发展。

  此外,相关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也可圈可点。中国杂技家协会编辑出版了《中国杂技老艺术家传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的《中国戏曲剧种丛书》首批工程正式出版,起到了保存史料,传播杂技、戏曲知识的重要作用。中国民协于2010年底启动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第一阶段(数据录入)工作在2013年11月底完成,这项工程是目前我国覆盖率最大的民间文学数据库,包含4905本书,共8.878亿字,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抢救和保存具有深远的意义。

  八、按“国家标准”构建艺术人才培养新平台

  2013年,艺术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艺术理论与批评建设、专业人才培训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文艺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在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方面,从2013年起,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工作按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执行;教育部发布《艺术学门类专业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强调将提高艺术门类文化课控制分数线;夏秋之际,教育部分别组建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学类、设计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相继在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召开成立大会暨工作会议,后又陆续在其他高校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本年度的中心议题和重要任务,就是讨论和制定艺术学门类各类别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以及概括和总结本年度本科专业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部还公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从2013年春季开学起,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上述种种举措着眼于提高艺术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更高层次人才开启了新的起点。

  艺术理论与批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013年中国文联启动实施文艺评论工程,加强文艺评论理论建设。举办钟敬文诞辰110周年、李凌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王朝柱、王丽萍、高满堂编剧艺术研讨会、中国曲艺高峰论坛等专题评论活动。积极策划当代中青年文艺评论家笔谈,组织撰写并首次出版《201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编辑出版《中国文艺发展态势丛书》。同时充分利用《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网等理论阵地,对重大文艺现象、文艺思潮和重点作品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组织刊发文艺评论文章770余篇,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各个艺术类型学领域的学术研讨会此起彼伏,表现活跃。影视界的第六届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金鸡百花电影节之中国电影论坛、北京国际电影节系列活动之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海国际电影节主席论坛与产业论坛、第八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2013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横店论坛、2013中国电视艺术创新年会、“主旋律电视剧生产与民营影视公司的文化责任”专题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陆续开展,从不同维度就影视产业的发展与创新进行了深入交流。在音乐、舞蹈领域,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年会、第四届西方音乐史学年会、第二届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舞动长宁——中国当代舞剧舞蹈诗创作研讨会等围绕西方音乐史写作、当代舞剧舞蹈诗创作等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曲艺方面,第三届中国曲艺高峰(柯桥)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曲艺专家学者,围绕“曲艺:自觉与自信”的主题,就曲艺发展中新问题、新挑战深入解析,为曲艺未来发展献计献策。

  在加强理论与批评建设的同时,人才培训成就斐然,资源整合力度逐步提升。中国文联全年共举办各类文艺人才培训班30余个,如全国文艺家高级研修班、全国戏曲优秀音乐人才研修班、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高研班等,培训各类文艺人才2000多人次,有效地提升了文艺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同时还积极拓展文艺志愿服务领域,启动实施乡村艺术教师培训志愿服务项目、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等,选派文艺工作者和艺术院校师生到基层进行志愿培训服务,在基层教师艺术技能与理论修养的提升、艺术教育的普及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九、“国家艺术基金”翻开艺术奖助新篇章

  2013年是艺术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艺术资助构建新的发展平台,艺术奖励与资助工作翻开新篇章的一年。

  各类艺术评奖活动相继举行,诸多重量级艺术奖项会聚。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举办了三年一届的“文华奖”与“群星奖”评选活动,山东省京剧院京剧《瑞蚨祥》、北京昆曲剧院昆曲《红楼梦(上、下本)》等14个剧目获得“第十四届文华大奖”。

  一年一度的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及隔年举办的中国电影华表奖和金鸡奖分别迎来其第十五届和第二十九届评选。《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代宗师》、《天注定》、《青春派》等影片成为两岸三地知名电影节的得奖热门。同为两年一届的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也举办第二十九届评选活动,《辛亥革命》、《焦裕禄》、《国家命运》等主旋律电视剧及《浮沉》、《悬崖》、《心术》等热播电视剧脱颖而出。

  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共设置作品奖、表演奖、理论评论奖、终身成就奖4个子项目,共有367名选手参加声乐(美声、民族)、钢琴、钢琴与弦乐重奏4项比赛,推出了一批优秀音乐作品和音乐人才。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第二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经典民族管弦乐(协奏曲)作品评奖活动,通过表彰奖励的形式促进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传播;2013年的全国性舞蹈比赛更是应接不暇,第二届中国·西宁国际舞蹈节暨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2013年全军舞蹈大赛、CCTV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2013年中国(郑州)首届国际街舞大赛等诸多赛事集中展现了全国舞蹈艺术的前沿水平与发展趋势。

  戏剧、曲艺、杂技方面,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分为东西赛区分别于杭州市和成都市举办;第六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首届东北三省农民曲艺节、首届“和平杯”华北五省曲艺票友邀请赛等区域性赛事将地区曲艺搅动得风生水起;中国杂技团《圣斗——地圈》和《俏花旦——空竹》两个节目则共同荣膺第三十七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最高奖“金小丑奖”。中国杂协选派优秀杂技节目先后参加了8个国际马戏节的比赛,获得5金2铜的优异成绩,翻开了中国杂技“走出去”的新一页。

  2013年更是艺术资助谱写新篇章的一年。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全年共支出2660多万元,用于资助创作类项目17个,出版精品类项目13个,人才培养工程类项目22个,有力地扶持了一批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为解决编剧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出台《青年编剧项目资助扶持办法》,以加强对青年编剧人才的自主与激励。2013年12月30日,“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更使艺术资助成为年末引人瞩目的热门话题。“国家艺术基金”的成立,发展和完善了多元化、社会化艺术资助体系,在未来将会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

  第二部分发展趋势

  回看2013年中国文艺发展概况,可以捕捉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由此可以进一步透视,中国文艺界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在11个艺术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体现现阶段中国文艺时代主题及本年度中国文艺特色。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人民群众的梦想汇聚成中国梦

  2013年,中国文艺界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中国梦方面的新举措集中表现在,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宏大的中国梦表达主题巧妙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寻梦、筑梦、圆梦的具体实践,由此途径深入生活,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贡献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

  第一,弘扬时代主旋律,以各种文艺形式展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走向富强的历史脉络。电视剧《寻路》讲述了1927年至1932年间,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付出的思考、挫折和取得的成果,回溯到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起点,以此寻找中华民族富强梦的历史渊源。电影《兰亭》讲述了1931年至1941年间,工人出身的船运码头老板目睹日本人残杀好友的惨状,毅然选择帮助抗日队伍,最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展现了抗日时期普通个人身上所涌现出来的民族大义。电视剧《陈云》和《聂荣臻》,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纪录片《习仲勋》,以不同文艺形式回顾了革命家们在挽救民族危亡过程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他们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创立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回溯革命历史,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手中接过红色旗帜,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电影《国徽》,纪录片《国企备忘录》和《大国重器》等,分别讲述了国徽设计与制造的故事,展现了国有企业的诞生、崛起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机床、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十个重点领域的重要成就,集中呈现了中国制造的崛起过程,也预示着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复兴之路。

  第二,为普通劳动者立传,塑造道德模范,通过“小人物”的个人梦呈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更真切而生动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而平凡人物或小人物实现人生梦想的过程及其道德水平,正可以小中见大地呈现中国梦的民族与时代内涵及其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2013年揭晓的最美乡村医生和最美乡村教师,以新闻连续剧和纪录片的方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纪录片《上海守夜人》呈现了上海的午夜时分依然工作在各自岗位的各种人群,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着这座现代化都市的夜晚。话剧《生命档案》以解放军档案馆原馆员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为素材,再现了刘义权38年如一日,以无名英雄的方式为党和军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滑稽戏《探亲公寓》讲述了“小人物”抱团互助的拼搏故事,曾为知青的春来客栈老板见到打工夫妻屡遭盘查,触发了当年自己夫妻团聚时的隐痛,于是把客栈改名为探亲公寓,专为民工夫妻安床圆梦,随后出现了一些啼笑皆非的“小人物”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蕴含了50后的知青们和80后的打工者们对个人美好未来的向往、对国家富强的期盼。电视公益广告《回家》系列,分别讲述了打工夫妇从广州骑摩托车回到贵州老家,在重庆打工的小伙子带着新媳妇回到福建的渔岛上,海外游子从尼日利亚回到牡丹江农村老家,耄耋老人从台湾回到上海与哥哥相聚,这些平凡人物的个人梦想就是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这些个人梦想既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体现了人们对国与家的依恋。它们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主题: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又是实现理想的个人梦,由此,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每个人的理想与幸福紧密相连。

  第三,励志题材文艺作品,体现了民族梦与个人梦的交织。电影《中国合伙人》是一部青春励志片,把个人奋斗与时代变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年轻人艰苦创业、实现个人梦的过程:80年代是一个纯真年代,充满了理想主义,他们把美国留学作为实现个人梦的象征,这体现了中国寻求获得世界认可的民族梦;90年代是一个机遇与挫折同在的时代,三个年轻人经历了与女友分手、在美国遭遇美国梦破碎等事件,在国内创业又颇有起色,并把这些个人梦与中国申奥、加入WTO等民族梦联系在一起,开创了一种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新道路;进入21世纪以来,三个合伙人以企业在美国华尔街上市的方式实现个人梦,中国则以申办奥运会、世博会等标志性事件体现了民族的崛起与富强,如此使得个人梦与民族梦交织在一起,个人积极进取的励志精神体现了近三十年来大国崛起的中国精神。电视剧《陆贞传奇》是一部古装励志剧,这部宫廷题材的电视剧,区别了以往女性被宫闱化的形象,讲述了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女丞相陆贞的故事,陆贞凭借刻苦努力从宫女升为女官,后来又与储君相爱,虽然最后没有成为储君的皇后,却在储君死后辅助其幼子治理国家,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丞相,掌管后宫和商蚕之事。这部电视剧的女性视角和宫廷题材本来难以出新,但是剧中把陆贞的命运、情感、事业等个人问题与君主、幼主、朝政等关乎社稷的国家大事紧密联系,把个人的励志故事与南北分裂状态的民族故事放置于同一叙事脉络之中,展现了个人梦与民族梦的交织状态,在当代也有启迪价值。仅仅讲述民族故事的宏大叙事,可能会远离老百姓的审美趣味;仅仅讲述个人故事的个体叙事,又可能脱离历史背景和民族精神。因此,这些把民族梦与个人梦交织在一起的励志题材文艺作品,开创了中国梦叙述的新趋向。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新融合

  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上,这一年的中国文艺界呈现出两条新途径:一是通过传统艺术形式表现当代文化题材;二是通过当代文化的形式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容。

  第一条途径,主要是通过传统艺术形式讲述中国当代故事。这条途径主要表现在戏曲、曲艺、美术等艺术领域。戏曲中的新编现代戏,都是通过各种戏曲剧种以及地方小戏的传统艺术形式呈现中国当代故事,如沪剧《挑山女人》、《敦煌女儿》,吕剧《百姓书记》,淮剧《半车老师》,赣剧《青衣》,黄梅戏《雷雨》、《半个月亮》、《妹娃要过河》,采茶戏《八子参军》,锡剧《二泉映月·随心曲》,沪剧晋剧《上马街》,粤剧《风云2003》、《碉楼》,淮剧《大洪流》,柳琴戏《迁变》,豫剧《春满太行》,评剧《从春唱到秋》等,这些都是2013年新编现代戏的杰出代表。曲艺中的相声也掀起了新高潮,郭德纲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其主张是复兴传统相声,通过传统相声说、学、逗、唱的艺术手法来讲述当下发生的幽默故事,其相声《败家子》成为2013年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虽然围绕郭德纲的相声及事件存在一些分歧和争议,但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促进相声艺术的繁荣。

  第二条途径,主要是通过当代艺术传播方式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种途径主要表现在电影、电视、舞蹈、民间文艺等艺术领域。《京剧》、《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和《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作品通过纪录片的方式重新回溯并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京剧》通过上百位专家、学者和京剧艺人的述说,回顾了京剧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境遇,介绍了代表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流派的艺术风格,使人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以古代“丝绸之路”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为线索,以这条线上的普通人为讲述对象,展现了从古至今丝绸之路的文化带,并把这条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联系在一起,以古代文化重新激活现代文化的发展;《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记述了茶叶的流通史、茶叶种植的地域流变过程和各区域特点、茶叶的种类与加工工艺、茶文化的传承,以及茶与世界各地人们文化气质及精神品格的关联,这片东方神奇树叶不仅串联了东方文化带,还串联了古今文化。

  由此可见,2013年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新融合,其实质就是在形式与内容之间进行融汇,要么是传统的内容加当代的形式,要么是当代的形式加传统的内容。虽然出现了诸多艺术创新和艺术精品,但同时也难免出现两张皮的弊端。如戏曲中的现代戏、纪录片中的传统艺术,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戏曲,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这种二元思维中抽离出来,实现艺术发展的新跨越,这是2013年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带给我们的重要启发,也是未来艺术发展需要逐步探索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中国品牌与中国气象的新突破

  在近十年来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引向深入、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品牌意识从工业领域传递到文化艺术领域,中国品牌在2013年艺术界实现了新突破,同时也展现出文化艺术领域的中国气象。

  在电影领域,延续了2012年年底《泰囧》之国产电影品牌,相继推出《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电影,以中小成本制作出国产电影精品,平均每部票房达到5亿以上,光线传媒也因为这一次国产电影高潮成为电影制作行业的重要品牌。这种电影品牌策略注重电影类型及其内涵,并不着眼于大制作、大导演和大演员,而是针对观众群体制作出类型电影,挖掘类型电影满足观众艺术欣赏需求的文化内涵,冲击了张艺谋、冯小刚等知名导演品牌,促使中国电影朝向多元化、类型化发展。《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两部动画片最终奠定了国产动画片的两大品牌,广东原创动力和深圳华强两家动画制作公司也因此成为行业内最知名的品牌,并且分别推出大电影系列,成为动画电影界的知名品牌。

  中国品牌还注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文化符号,形成独特的中国气象,以便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代表,国内的教学和国际的推广使书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品牌:国内方面,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从2013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被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国际方面,汉字一方面通过海外孔子学院的教学得以广泛传播,书法艺术通过海外交流与展览的方式得以推广。2013年央视制作了8集文献纪录片《中国书法五千年》,举办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把汉字和书法艺术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气象。此外,在戏曲、电影、电视剧等方面,积极树立中国品牌并推广到海外,如艺术表演界的“中华风韵”品牌,电视剧《楚汉传奇》、《甄嬛传》等走出国门,通过国际交流来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品牌。

  中国当代文化也是塑造中国气象的重要来源,2013年推出的《国企备忘录》和《大国重器》,分别从历史和当代两个视角展现了中国气象,延续了《大国崛起》和《超级工程》等纪录片的思路,把中国形象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制造大国与创新大国,最终树立文化立国的大国气象。

  四、全媒体时代为艺术传播开放新功能

  艺术传播方式是艺术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全媒体”及“全媒体时代”已成为现代传播体系最重要的媒介话语。全媒体(omnimedia)概念最初源自美国一家名叫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其理念融合了杂志、书籍、电视、网站等各种家政服务,后来逐渐掀起了传媒领域的重大变革。全媒体概念可以包括所有的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并把这些媒介与人群相结合,为所有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资讯、社交、商业、艺术等各种方面。2013年可谓是中国艺术进入全媒体传播新阶段的重要年份,正是通过全媒体传播,艺术创作、策划、生产、营销、欣赏等方式都相继实现了新变革。

  由微博、微信和微电影等新兴传播方式构建的微文化,正在成为全媒体时代中最引人关注的艺术及文化方式。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微博用户达到2.81亿。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微信,截至2013年10月,微信用户据传已超过6亿。巨大的使用群体使微博和微信成为艺术传播的极佳方式,同时也改变了艺术生产和艺术欣赏的方式,为微文化的兴起及其影响力的播散,奠定了传媒技术基础和环境。在艺术生产方面,则产生了新的艺术类型,如微电影。微电影在这一年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多达十余种微电影节举办,尤其得到大学生和独立电影人的关注。这种制作成本小、周期短、传播快、范围广的电影类型应当是微文化时代的新艺术类型,其未来发展诚然难以清晰地预测,但这种“人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导演”的理念本身毕竟可能带动艺术生产的变革。

  在艺术传播方面,人们已可以随时随地通过通信方式或网络终端来传播艺术资讯和艺术产品,表明新兴的微文化正对传统媒介壁垒及其支撑的艺术文化形态构成冲击。如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通过微博和微信实现了快捷而广泛的传播;有些艺术类型甚至实现了艺术传播就是艺术生产的理念,如摄影,手机的摄影功能和微博、微信的照片上传功能使摄影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仅把艺术融入生活,而且可以实现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梦想,其根本原因则在于艺术传播方式的改变。在艺术欣赏和评论方面,微博和微信通过改变传播方式而改变人们的欣赏习惯,如手机阅读已逐渐成为年轻人阅读的主要方式,微博和微信也成为年轻人欣赏书画作品最主要的渠道之一;还通过微博和微信的自由发言和评论功能,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话语权。艺术评论不再是文化人或学者型评论家的专利,而成为所有参与艺术欣赏的人群的群体间欣赏反馈活动,是一种比评论家更有社会影响力和交互效果的艺术评论行为。

  随着全媒体时代微文化的持续发展,艺术生产、传播、欣赏与评论等艺术行为已经和正在这种现代传播体系变革中酝酿更加重大而根本的变革。虽然艺术家依然能够保持独特的和崇高的地位,但是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的传统权力和地位毕竟已经和正在被普通大众分享,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生产者、传播者、欣赏者和评论者的时代正在成为现实。

  五、青年艺术家群体的新崛起

  青年艺术家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后备军,也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2013年,戏剧、电影、电视等领域的青年艺术家实现了新跨越和新崛起,这股新生力量将会有力地保障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在戏剧领域,一部校园剧《蒋公的面子》实现了全国巡演,并赴美国举行巡演,这部校园剧的编剧是一位大三女生,参与表演的演员也多数是80后和90后,一部由青年学生自编自演的戏剧引起了中国戏剧界的广泛关注,这是近十余年中国高校戏剧教学取得巨大成绩的一种见证。中国戏剧家协会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继2011年举办“全国青年编剧人才研修班”、2012年举办“全国青年导演人才研修班”之后,2013年又举办首届“全国戏曲优秀音乐人才研修班”,来自30个省区市以及港台地区的53家剧院(团)、近40个剧种的优秀青年戏曲音乐创作人才进入研修班学习,该班邀请了季国平、沈铁梅、陈晓光、尚长荣、何占豪、叶长海、张筠青、安志强、汪人元、李树建、王蒙等老一辈艺术家担任导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青年艺术家的艺术素养;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出台《青年编剧项目资助扶持办法》,对青年编剧项目实行单独申报、单独评审、专项资助,以加强对青年编剧人才的培养激励。

  由《泰囧》开辟的国产青春喜剧电影旋风,通过由年轻导演执导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小时代》等作品而掀起新高潮,票房奇高,反响热烈。不仅涌现出一批青年演员,还涌现出了徐铮、赵薇、薛晓路、郭敬明等青年导演,这批青年电影人可谓引领了2013年的青年电影潮流。为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团中央等部委联合30多家影视行业协会、媒体、电影院线举办了首届北京青年电影展,以“新电影、新势力、新高度”为主题,搭建了一个青年电影人的交流平台,扶持青年电影人才,提升青年电影的影响力,推动青年电影事业的发展。中国电影家协会还在开幕会上提出,其青年电影委员会将设立“五个10”电影培训机构,即培养10个青年编剧、10个青年导演、10个青年男演员、10个青年女演员和10个青年摄影师,推动青年电影人才的培养。

  在电视领域,一批由青年演员演绎的青年题材电视剧,如《抹布女也有春天》、《辣妈正传》、《咱们结婚吧》等重新把年轻观众拉回到电视机前;小米电视革新了电视技术和电视理念,创立了中国互联网电视的概念,把逃离电视的“网民”、“微民”重新转变为电视观众,这种时尚而年轻的电视理念将带来电视的新一轮发展;2013年的《我是歌手》及《中国好歌曲》等栏目的开播,转变了以往的电视真人秀的方式,抛弃了原来大众参与、模仿与大众自娱自乐的非专业方式,而以青年歌手的原创作品为主,从培养青年音乐艺术家的角度来举办电视真人秀节目,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从大众文化传播转变为艺术传播,把电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促进专业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

  其他领域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如美术领域的奖项和扶持计划“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及“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等;如曲艺领域的《关于扶持全国曲艺、木偶戏及皮影戏优秀剧(节)目的通知》,扶持曲艺、木偶戏及皮影戏优秀剧目及其优秀青年人才。这些成绩与举措,是中国青年艺术家逐渐显露艺术才能的标志,也是中国艺术界有意识地培养接班人的人才战略,青年艺术人才是国家艺术发展的希望,他们的新崛起,必将带来中国艺术的新跨越。

  六、文化产业与新技术、新媒体、新理念紧密结合,朝向多元化发展

  自从文化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来,电影、电视、戏剧、音乐、书法等艺术类型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与新技术、新媒体和新理念紧密结合,朝向多元化发展,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

  第一,小事件带动大产业。一只小黄鸭在2013年实现了全国环游,在香港、北京等地受到了广泛关注,如在北京园博会、颐和园等地展览,促进了旅游、玩具、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其文化新理念成为这次文化产业成功运作的重要因素;一只小飞机带动了手机游戏行业的大发展,拥有超过六亿用户的微信,推出了“飞机大战”游戏,搅动了手机游戏的沉寂局面,促使手机游戏得到巨大发展机遇,成为人们碎片化闲暇事件的最佳娱乐工具。2012年手机游戏产业规模仅达12亿,2013年则超过100亿,一跃而实现爆炸式增长。而且手机游戏将凭借低研发成本、低进入门槛、摆脱空间限制等特性,迅速抢占网络游戏市场,将成为未来游戏市场的主力军。

  第二,新技术与新媒体带动文化产业模式的转变。信息和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视听表达技术、仿真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正在使电影、电视、音乐、美术等主要文化产业形态实现从艺术生产方式到艺术欣赏模式等的转变。为了响应新技术与新媒体带来的文化产业变化,2013举办了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以“新融合、新媒体、新发展”为主题,倡导依靠科技的力量来加速发展,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并运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以加速转变广播电视发展。中国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节目译制交易平台举办发布会,该平台整合了国际翻译配音技术和人力资源,打造在线的节目翻译配音基地,透过高新技术和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运营,服务国内外影视节目制作、播出和营销机构,面向输出和引进的双向需求,提升影视节目在国际上的适应能力,并提高影视节目的交易效率,促进中国影视节目的宣传推广和国际营销。

  第三,文化产业协会与文化产业博览会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成立,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担任首届会长,这是国内首个专门服务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国性大型商会组织,汇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民营企业、投资机构等多方力量,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文化产业规划、资源配置和信息共享于一体的国家级文化产业战略合作平台,首批通过审核的发起会员单位已有100多家,总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覆盖了全国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化投资、互联网及软件服务、动漫等多个领域。2013年还在全国各地举办了20多个文化产业博览会,推动了区域性的文化产业发展。

  七、规范艺术市场,加强市场法规建设

  艺术市场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兴市场,市场主体、市场平台、市场规范等作为艺术市场的重要内容,在2013年出现了新的变化。

  首先,市场主体聚焦于当代艺术品。如电影领域,票房高企的都是反映当代生活的电影作品,甚至直接反映青年观影群体的现实生活;如美术领域,在香港苏富比拍卖场上,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成交,这件作品刷新了当代亚洲艺术品拍卖纪录以及在世当代中国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如曲艺领域,郭德纲率领德云社先后在南京、西安等地开办分社,其相声作品都是及时反映当下发生的幽默故事,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开创了相声商业演出的新模式。可见,艺术市场是由艺术欣赏者主导的,艺术创作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艺术走向,但是最终还是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才是艺术市场的真正主导者,当代内容与形式才是艺术市场的主体。

  其次,市场平台出现多元化格局。传统艺术市场平台虽然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但是艺术电子商务平台已初现规模,2013

  年北京保利拍卖联袂艺典中国网在淘宝网上推出首个艺术品拍卖周,引起了连锁反应;美国网络零售巨头亚马逊在其网站上开辟专门板块,销售美国画廊高档艺术品;国美集团旗下的国美在线开辟了艺术品专卖,销售书法、国画作品;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的艺术品网络竞价交易平台正式上线,成为“文交所+电商”模式的首个项目;佳士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出艺术品在线拍卖平台,以及嘉德在线、盛世收藏网、博宝网、雅昌、艺术国等专业类艺术网站,都在尝试艺术品线上平台的搭建。这些市场新平台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必将冲击传统艺术市场,推动构建新的艺术市场格局。

  再次,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将进一步规范艺术市场。中国网络版权维权联盟在京签约成立,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京都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新浪、搜狐、奇虎、百度等在内的首批25家签约单位在签约仪式上共同签署了《中国网络版权维权联盟自律公约》;北京市文物局拟专项立法对文物进行保护,起草了《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草案送审稿)》;湖南省正式施行《湖南省艺术品市场管理暂行规定》,首次对湖南省艺术品交易进行条文式详细约束管理,并提出将用法律形式打击鉴定制假等行为;文化部启动了《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将进行艺术品鉴定试点,明确画廊经纪、拍卖交易、展览展销、艺术品进出口等管理制度框架;国务院批准并公布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取消20项审批职责,其中包括取消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所需进口设备、器材、胶片、道具审批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出台了旨在鼓励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推动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9条措施》,从投资额度、奖项设置、电影档期、宣传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这些市场法规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艺术市场,保障了艺术品的传播、流通与销售等环节,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部分发展建议

  2013年,中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锐意进取,卓越创造,成绩斐然。但是,这种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不足,需要做深刻的反思:一是文艺领域的中国梦如何转化为个人梦,存在哪些转化机制和转化方式;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如何实现新的融合,可以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哪些贡献;三是艺术的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如何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四是如何在中西文化艺术的碰撞过程中提升中国艺术创新能力,避免同质化与空心化;五是如何打造强大的中国艺术品牌,加快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的步伐;六是如何处理大众艺术批评与专业艺术批评的关系,提升专业艺术批评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七是如何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规范艺术市场;八是如何建立青年艺术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实现艺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九是如何把文化产业的整体规划落实到各种艺术类型的个性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

  针对上述问题,献策,现提出七条建议,为中国文艺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的参考。

  建议一:进一步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表达方式,把人民群众的人生梦想与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复兴梦紧密结合在一起,切实提升文艺作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第一,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即一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文艺工作者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把它具体落实到“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层面。文艺作品虽然是个性化创作,但是必须兼顾国家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和公民个性追求三个层面。只有如此,才能发出时代最强音,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贡献。第二,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为文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广大文艺工作<

[责任编辑:徐明軒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