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地方官员的眼里,它是GDP的天使,在当地民众眼里,它就是一个吞噬环境的魔鬼。
经济观察网 韩雨亭/文 茂名PX风波没有停息的迹象,官方和民众之间的博弈,依然在互联网上“直播”。
真相在各执一词中变得扑朔迷离,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显然更多人对政府的做法存有疑虑。
面对汹涌的民意和舆论压力。2014年4月7日,茂名市政府宣布,目前还没有制定开工建设PX项目的具体时间表,环评、立项等前期工作也尚未开展,远未具备国家有关部委同意施工建设的基本条件。
据统计,在过去6年的时间,中国很多地方发生的大规模抗议事件,都与环境维权有关。环境污染导致的伤害与恐惧,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安的首因。
以前,中国城市新兴阶层大多习惯于通过手指击打键盘来参与公共事件。但如今,时代似乎“变了”。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曾经说,到了2011年,环境重大事件增长120%。而在这些事件当中,PX充当了关键角色。
中国各地亦抗议不绝:大连市民反对PX化工厂、厦门市民“散步”反对PX化工厂……2012年,宁波、什邡、启东均是因PX发生类似的抗议事件。
而PX也在数次抗议事件当中,演化成了一个环境“天敌”——该形象在不断被确认和固化,使公众闻之色变,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患上了PX恐惧症。
为何恐惧?不知道。不可否认,我们大多数人对PX项目的认知是有局限的,甚至是不了解的,PX是什么?危害到底有哪些,如何防止它造成污染……绝大多数人对此知之甚少。
公众知道的,唯有那些发生在中国很多地区的案例,化学品和废水废液泄漏导致牲畜死亡、水污染以及儿童患病故事时有发生。有毒物质排放、土壤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让中国许多地方饱受其害。
茂名PX风波再起争议,有人站在科学“理中客”的角度,认为了解PX是讨论PX事件的必要前提。这样的观点忽略了一个基本前提——环保不只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和政治课题。
公众对PX不知情,政府是第一责任人,不能要求民众个个都是科学达人。作为政府,如何公开透明、程序合理合法地将每个涉及环保的重大项目向社会公开,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一个官方和民间互信氛围,这才是政府应该做的。
任何一个环保项目,其争议的关键往往是以《环境影响评价法》、《行政许可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作为争取权益的讨论基础。
现实操作并非如此,政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常在宣传PX项目时,躲躲闪闪,本能掩盖它存在的问题。这些年PX建议项目引起的社会事件,几乎没有一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文向公众开放,大都是简化或删节版。更有甚者,将环评以国家机密的名义不对外公开,所谓不能公开,实质就是未批先建。
虽然有前车之鉴,明知PX项目会碰到的社会压力,各地方政府依然冒着风险推动。最准确的解释只有两个字——政绩,谁也无法抵御来不来年产值几十亿的项目。
茂名作为一座石化产业之城,正准备冲刺世界第三大石化产业基地,如何将石化产业做大做强,PX项目至关重要,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72.8亿元。可是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不合理的石化产业布局让茂名环境日益恶化,故此任何重化工业项目都极容易撩拨那根敏感的神经。
政府和民间完全站在了两个价值维度看待PX项目,在地方官员的眼里,它是GDP的天使,在当地民众眼里,它就是一个吞噬环境的魔鬼。这是矛盾冲突的根源,而双方冲突的大小,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执政水平。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环保问题变得十分敏感,地方政府不能还是停留在科学和经济层面去认知这个问题,而是要站在更高的层面来评估它带来的社会影响。在一些地区,冲突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利益博弈,甚至不仅是政府和民间的冲突。
近几年,中国政府正以罕见的开放姿态接受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批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监督将帮助政府在治理污染方面取得成效,而自上而下的治污举措迄今收效甚微。
为何如此?还是那个老话题——机制。在中国有关重大项目社会风险评估的法律不健全、机制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按常理,政府环保部门应该充当更为更要的角色,但它没有做到,根据现行的行政和权力结构,它也不能做到。
公众的环保意识日益高涨,地方政府、实权部委以及利益相关企业在不顾代价地追求增长,这就成为中国未来数年都无法摆脱的环保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