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意強壓面前,馬英九解套的方式只有一個:妥協。但一再妥協的后果就是助紂為虐,是非不分。在這種情况下,無疑留給兩岸一枚極具威脅的不定時炸彈。
古語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當朝野沉淪,政局腐臭如斯之時,人民運動就是摑醒政客的最有效方式,這也是民意政治的一大特徵。不過,當處於不完全民主的體制里,民運則可能成為少數人為一己之私,罔顧整體權益的施壓手法,紛紛擾擾24天的反服貿學運就是如此。因此,當學運和平落幕、議場恢復運轉時,并不值得慶幸。相反,此次史無前例的公民抗爭,卻有可能令兩岸關系蒙上陰影。
這次學運雖達到了「妖魔」服貿的效果,也令馬英九再次屈服於「民粹」,卻未曾觸及立法院議事品質及效能低落的核心問題,遑論對立委形成鞭策壓力。學運退場不代表對立緩解,朝野仍是「對立取代對話、築牆優於築橋」。因此,可以想象立院復議,極有可能繼續上演民進黨霸占主席台那樣的戲碼,這樣跟學生不撤場有差麼?在民進黨心里,杯葛只是不想開會、不想讓執政黨順利施政,與監督建言毫無關系。
王金平扮演「魯仲連」勸退學生,縱使有功,但其「先立法、再協商」的方案,與執政黨立法審查并行立場仍有差距,馬英九只是不想再節外生枝,才以「正面看待」敷衍了事。兩岸監督條例和服貿問題,勢必成為朝野抗爭的一大關鍵。
尤其是學運剛剛落幕,學生和民進黨「順我則生、逆我則亂」的幫派作風,只怕會再激起更多對立。即使進入實質協商也可能是各說各話、亂成一團,朝野七大版本將全部夭折,間接導致服貿審查進入無限期的等待。
未來協議闖關難上加難
退一步講,服貿不適用兩岸監督條例,看似向實質審查邁進一步。不過,單就服貿而言,經過學運洗禮,在立法院勢必受到嚴格對待。凡是有爭議的條款都將成為朝野攻防的重點,而服貿這麼多的條款何時才能審查完成,實施生效又要多久。更別說一旦爭議無法達成和解,沒能找到平衡之策,馬英九又未能安撫民意,服貿審查將曠日廢時,甚至上演「二次太陽花」,這有何之喜?
另外,面對「民粹」,馬英九再次妥協,毫無拆解良策。兩岸監督條例一旦實施,就算是政院版,對兩岸未來協議都將產生極大冲擊。不但程序、內容不容有疏失,且增加了公民和立院的參與權。可以預見的是,更加复雜、更多利益博弈等貨貿、租稅等協議勢必比服貿更難闖關。如果最后通過以民間版為主,則勢必衍生其以「兩國論」定義兩岸談判主體,涉及與「憲法」底觸的爭議,兩岸之間勢必馬上進入比陳水扁執政時更波濤洶涌的狀態,兩岸永難再簽署任何協議,這是更大的未爆彈。
因此,傷口雖癒,疼痛難免,還留下一道疤。學運退場但學潮未退,「反中」情緒更未消減。學運對兩岸政策的主張,可能讓兩岸關系緊縮、馬政府剩下兩年任期是否能繼續在兩岸領域中有所建樹,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學運勢必也令大陸陷入思考,國民黨整體勢力衰微、民進黨不被信賴。因此,大陸必須思考,如何越過這兩個黨,直接進到這個社會里,跟所有的世代與成員直接對話,這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