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学业质量绿色评价”与“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普通的家长和学生,都有着十分美好的畅想。
希望“绿色评价”和“健康体检”能为学生真正减负。改变以往学生被绑架在“分数战车”上的现状,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之上,实现为兴趣而学、为快乐而学。
希望“绿色评价”和“健康体检”能让教育评价更多元,让教育更遵循教育规律。改变老师对每个学生都用“同一个分数”来丈量的状态,不仅重视学业水平,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业负担、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希望“绿色评价”和“健康体检”能发现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揭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校归属感、亲子关系对未成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达到基本学业水平之后,能够充分地彰显个性,让学习生活变得富有趣味、富有激情。
早在几年前,上海市教委与“学业质量分析反馈指导项目组”合作,在上海基础教育阶段大力推行“绿色评价”理念,得到社会各界好评,被认为是撬动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同时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增强学生自信心的“突破口”。而就在去年6月份,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更是让“绿色评价”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但“绿色评价”也好,“健康体检”也罢,究竟能不能在教育的现实环境中得到深入贯彻,会不会沦为“走过场”,会不会遭遇“水土不服”,依然引发了很多人的忧虑,专家们一致呼吁,“绿色评价”和“健康体检”,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实践。
教育评价,需要多几把“尺子”
评价教育质量如何,迫切需要改变以往只有分数这一把“尺子”的评价方式,呼唤更为科学的评价方式。
为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强调,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导致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传授轻全面育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把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作为诊断教育问题、完善教育政策、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举措,收到了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一套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的“绿色评价”体系。
“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和区域统考排名、以追求中考和高考升学率为导向的教学管理严重偏离了教育评价的本义;学业统考统测基本依赖个人经验,命题技术普遍缺乏专业水准;考试结果广泛应用于排队、甄别和选拔,严重加剧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乃至家长之间对标准答案的追求、对分数成绩的崇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刘坚教授也强调,这些导致中小学生很难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愿望,对学校缺少应有的归属感;过重的学习压力,不仅使学生的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近视率不断增长,严重的甚至影响体质和心理健康。
刘坚强调,传统学业质量观让我国基础教育获得国际赞誉的同时,也直接导致我国基础教育整体质量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从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入手,也只有从严格执行学业质量标准入手,更通俗地说,要从控制知识点要求过多、技能技巧要求过高、解题速度要求过快入手,实施“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类比,就如同人的血压之于人的身体,低压不是越低越好,高压不是越高越棒;学生的学业之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绝不是知识记得越多越好,技能训练得越熟练越强。
在采访中,专家们也一致认为,能否建立“能力导向、标准参照、诊断与改进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学业质量标准体系,从制度设计层面规避传统学业质量观中普遍存在的“知识本位、常模参照和甄别选拔”的功利主义取向,从而在体制上实现学生伴随知识的不断增长,还能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不断增进学习的自信与效能感、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在获得必要学业水平的同时,所付出的各种代价能够控制在少年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可接受的范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评价体系改革触及教改核心
事实上,撬动评价改革的“砝码”依然艰难。有专家就认为,这一“砝码”挑战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在我国历史上,“用结果制约过程”一直是评价的惯例。而更加重要的是,回顾以往,我们几乎未曾有过国家层面的、完善的产生“过程”信息的评价体系。一直到新课改开始,2003年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才真正从国家层面上开始关注评价变革。
还有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评价体系的问题已是积重难返,而且这项改革触及到了教育的核心问题,如果单靠教育部门的努力会显得势单力薄,需要更高层面的国家行政部门来推动。“要进一步强调评价改革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要进一步强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此项试点工作的责任,要加强对此项试点工作的指导。”
刘坚认为,实际上,我们多少年来推进素质教育,今天强调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最为紧要的是实践、是行为,而不是盲目追求大而全。只要不仅仅用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比如在评价考试成绩的同时,还关心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进一步,如果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好坏优劣的第二把尺子、第三条标准,而学生的兴趣爱好、品德行为、师生关系成为评价体系中更优先的尺子、更重要的标准,那么就完全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将更加绿色、更加健康。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在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过程中,依然有人试图追求建立一整套大而全的评价体系,其结果可想而知,在降低了科学性的同时,也会令人望而生畏、裹足不前。
别让“绿色评价”流于形式
如何不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步履维艰”,如何不让“绿色评价”在实践中流于形式,如何让“健康体检”受到更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欢迎?这是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正如教育部负责人指出的,总体来说,中国教育测量与评价专业领域较发达国家起步晚、底子较薄,在评价技术和理念上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理念仍然是根本问题。刘坚强调,看似传统的评价体系与现代评价体系只是在一些提法上有所区别,但实际上,背后彰显出的仍然是教育理念的巨大差异。传统评价侧重于甄别与选拔,现代教育评价侧重于诊断、反馈和改进。不同的评价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将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评价体系。
技术手段仍是较大的难题。记者了解到,我国现代教育评价体系长期面临缺技术、缺方法、缺手段的挑战,如何从一把分数的“尺子”完善为多个维度的多把“尺子”,还需大量专家不断探索。留美学者威斯康星大学梁国立教授就曾建议,“鉴于目前我国在中小学质量检测和评价的指导思想、认识、方法、工具,以及具体实践上的羸弱,还不足以承担指导并提供科学、多样化评价和测量工具的职能,应允许并鼓励其他学术机构,尤其是国际教育科学发达国家的专业机构以合作方式,与各试验点共同探索建立多元综合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深圳南山教研中心原主任禹明也坦言,“关于品德修养、品德行为的指标,很容易空泛、无法操作,我们在实践中感到很困惑”。
还有专家建议,应强化评价改革的专业品质,大力培育第三方独立的专业机构。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广泛、深度介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活动之中,开展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工作。
同时,各地仍需加强和提升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的能力。各地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要组织多元而广泛的科研队伍,普及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知识,学习运用先进的教育评价和测量技术。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需要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沟通、相互支持,促进评价结果转化,使结果能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实践,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