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冷战”的多极化世界,日美同盟像极了李安电影里“少年派的漂流船”——“敌人”不在别处,在自己船上。
美国总统奥巴马23日启程开始亚洲四国之行,当天发行的日本《读卖新闻》刊出奥巴马接受该报书面采访全文。奥巴马在书面答复中称,与钓鱼岛相关的问题适用《日美安保条约》。
奥巴马“金口”一开,日方如获至宝。《读卖新闻》辟出5个整版,以“说文解字”般的解读极力放大奥巴马的这一表态。安倍上台后,《读卖新闻》被揶揄为安倍政府“机关报”和“传声筒”。从中不难推测,这一提问背后即使没有日本当局授意,至少也是代言了安倍政府心声。
然而,细读采访全文,这一问题明显有向奥巴马“逼宫”的味道。提问很直接:“你能不能正式宣称尖阁诸岛(即钓鱼岛及周边岛屿)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这是一个“YesorNo”的设问,除非奥巴马拒绝采访,否则不得不做出表态。
之前,日本在不同场合向美国国务院、国防部高官提出相同问题。美方答复基本如上。但日方非要借日美首脑会谈逼奥巴马表态,背后原因说来简单——安倍与奥巴马互不信任,白宫对安倍浓重的国家主义倾向心存忌惮,而安倍身边认为奥巴马是有史以来最软弱的美国总统。
早在奥巴马此次亚洲之行前,东京方面就通过舆论不断造势。表面看,奥巴马不得不跳进日方挖的陷阱。但奥巴马的表态并不代表白宫中了东京的“激将法”。事实上,《读卖新闻》的解读故意忽略了奥巴马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欢迎。
美日同盟是冷战期间形成的双边安排,是保护者和被保护者的主从关系。冷战结束后,日美同盟一度丧失方向,处于漂流状态。但在国际政治格局嬗变、美国国力相对衰弱、日本执政集团右倾化的今天,日美同盟重新搜寻航路,也让安倍燃起与美国“平等平坐”的希望。
但奥巴马在上述采访答复中并没忘记给安倍“降温”。他在回答有关日方解禁集体自卫权的问题时强调,相信自卫队在“美日同盟框架内”发挥更多作用符合两国利益。潜台词是在提醒安倍,美国才是日美同盟主导方,安倍的“冲动”不能逾越美国划定的界限,更不容许损害美国利益。这与安倍企图将自卫队派到“地球任何角落”的军事野心显然有很大落差。
从奥巴马和安倍的貌合神离推断,24日的日美首脑会谈基本就是边挖陷阱边设防的“拉锯”游戏。在“后冷战”的多极化世界,日美同盟像极了李安电影里“少年派的漂流船”——“敌人”不在别处,在自己船上。(雍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