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昆
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亞洲日韓菲馬等四國之行,分析多指其目的在於重振「重返亞洲」政策,而在兩大因素影響下,地緣政治意義尤大:一是在東海、南海紛爭日趨激烈下,如何平衡美中及美國與日本等盟友的關系;二是在烏克蘭危機及美俄對抗深化下,如何平衡美國的亞洲與歐洲政策。其中一項涉及經貿事務的「泛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談判,在訪亞期間的進展尤值得留意。
美日均不敢輕言讓步
美國「重返亞洲」策略主要目標是遏制中國,而TPP乃其中在經貿方面的重要政策,不少評論認為美國把中國排斥在TPP談判之外,目的是在經貿上孤立中國,并維持美國在區內財經事務的主導地位。這次訪亞之行,促成美日的TPP談判達成協議,乃重要的目標任務之一。TPP談判本預期在去年底便要取得成果,可惜事與願違,而其中一個難關便是美日間的分歧未解。據報美國希望借總統訪日之行促成此事的解決,并視之為訪日以至整個訪亞行程的重大成果之一,可惜又再次事與願違。
此次美日就TPP事項爭持激烈。在奧巴馬行程中,雙方加大了談判努力,可是卻未得突破,并因此拖延了兩國聯合公報的發表,直到奧巴馬行將離日時方有妥協,令公報能得以發出,但雙方只能承認談判仍須繼續。日媒稱美方曾以在公報中不提釣魚島來要脅日方,使其在TPP談判上就範,看來亦未得要領。當然,雙方有無齘底交易不得而知,或許日方暗地作出一些讓步,使協議能於稍后達成。
美日就TPP談判所遇上的困難,清楚反映了美國在此事上欲速不達的困境,其實也反映了雙方國內政治矛盾的難解。美日間談判主要障礙是農業及汽車,美國想日本減低農產入口關稅,而日本想美國放寬汽車入口限制。日本農民及美國工會對各自政府的影響頗大,兩國領導為了選票都不敢輕言讓步。
美日矛盾外,美國與其他談判對手同樣矛盾甚深,甚或比美日的更深。特別是美國要求在勞工、環保、國企及知識產權等方面所設的規條,更為新興經濟體的越南及馬來西亞等抗拒。美國越想主導大局,就越受到反對,施壓力大反抗也大。畢竟美國已今非昔比,越想在經貿事務上搞霸權,就越暴露霸權的削弱及主導地位的沒落。
何况美國本身還有個大問題,就是國會未延續總統在外貿談判上的「外貿推動權」(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TPA),表示談判成果可為國會修改。這樣便令談判是白談,對手也沒興趣多作讓步。一般估計最早也要到明年國會才有望批出TPA,而且這并非必然,因民主黨內反對聲音很大。奧巴馬想迫談判對手讓步,但連本國以至本黨內的反對勢力也不能擺平。這種情况對手自看在眼里,又怎會輕易讓步?看來美國要想在TPP有真正進展,還是要先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中國暫時不必緊張
中國對美國的TPP遏制策略至少暫時不必過於緊張。
首先,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外貿及出口國,主要的資本投放及輸出國之一,最大的市場及生產基地之一,是不可能被排斥於國際經貿體系之外者,美國這樣做只會變成自我排斥。這種政策在美國國內也不會獲得支持,有的商界人士及智庫,甚至呼吁啟動中美自貿談判。中美間也正進行雙邊投資條約(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的談判,并希望於明年達成協議。
美國的大型跨國企業更十分重視中國市場,每視之為主要新增長點。如蘋果公司最近業績較好,便是因在中國市場有較好表現。此外,美國的地方政府都十分積極開拓對華經貿交往,希望吸引中國投資和加大向中國出口。
第二是如上述,美國的TPP談判面對重重困難,近期內難成大事,最終成果如何更充滿變數。這并非無前車可鑑,美國本想與拉美在2015年達成自貿協議,卻不單未有成事,到今天提也不提了。最后,中國還有反制辦法,李克強總理在博鰲論壇提出的強化區域協作策略(見筆者本版4月25日文),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