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北京师范大学首届艺术教育微论坛上,专家指出——
艺术教育要突破“小众”,少些功利
当前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我们丢了很多羊,也丢了很久,现在亡羊补牢还不晚。”在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美的教育教育的美”北京师范大学首届艺术教育微论坛暨艺术教育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中,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教授左衡以此比喻艺术教育长期背离“美育”宗旨的现状。
今年1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开齐开足艺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评价制度”等硬杠杠,让人看到了推进艺术教育进一步科学化、常态化的政策机遇。以此为契机,有关专家在微论坛活动中对艺术教育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艺术教育功利化、小众化等问题备受关注。
艺术教育亟待回归本位
“上个世纪80年代,我接受文化部委托在北京舞蹈学院做舞蹈考级,目的非常清楚,就是为普及艺术,但30年后,我发现舞蹈考级甚至包括其它各种艺术考级,都进入一个庞大的、功利的网链中。在这个网链中,损失最大的是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背离了自身目的。”已近耄耋之年的北京舞蹈学院前院长吕艺生直言,让艺术教育回归本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艺考联盟理事长程龙介绍,官方统计每年参加艺考的学生约90万人,占整个高考人数的1/10。如此大比例的艺考却往往只是“曲线升学”的手段。在此过程中,部分中学美育缺失,艺考成了提高升学率的手段;许多艺考培训机构则属家庭作坊式,重术不重道;而部分高校着力敛财,重量不重质。凡此种种,导致生源普遍文化素质不高,考生工匠气严重,创造力被扼杀。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谷公胜介绍,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时,“美育”就被写进了教育方针。2002年教育部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上课、配教室都提到了。“问题是什么?多年来,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很多基层学校,包括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基层政府机构等,没有把艺术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
“面向全体”成为艺术教育新期待
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肖向荣到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交流,一堂芭蕾课深深震撼了他。课堂上有特别高的,也有特别矮的,不同肤色的孩子们上课有模有样。他们没有身材不好不愿穿紧身服、胖子不能跳舞的观念。老师介绍,这些学生都是真正想跳舞的人。“他们跳舞‘惨不忍睹’,有的像一个庞然大物飞过来,正常站立时两条腿上的脂肪可能都盖着大腿,就更别提站五位。但当地法律规定,公立大学必须对他们开放一年的课程,经过一年预科学习来甄选,只要有一个学生达到标准就必须接收。”回想自己当年艺考时经历的从技术到形象、甚至从牙口到脚跟的苛刻选拔,肖向荣深受触动。“也许他们学了一年芭蕾后对芭蕾彻底绝望了,但芭蕾的印记会让他们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有些学校不是没有美术教师,是美术教师只给报考美术院校的学生用,其他学生上美术课是在教室里自己画画就行了。”谷公胜指出,从全国范围来说,人与物的资源匮乏是当下艺术教育的两个突出问题。“很多人认为艺术教育是少数人的事,没意识到每个人都应学艺术。比如我们到学校了解艺术教育,许多学校会展示演出队,但问题是每个人都动了没有?以少数人的演出代替面向全体的艺术教育,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这也正是文件精神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公平优质、惠及全体学生的原因所在。
与会专家表示,艺术不是特长而是个人素养的体现,艺术教育应属于全体学生。艺术教育要突破“小众”,少些功利。有关政策的出台,给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提供了有力规范和指导,对清理艺术教育积存的问题、拓展艺术教育新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推动艺术教育尊重成长
艺术教育的政策支撑正在逐步完善,以《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契机,如何在新的政策指导下推动艺术教育工作备受关注。“顶层设计并不难,因为关于艺术的教育法规、管理,发达国家都有很多经验教训和成熟模式可供我们参考,但再好的‘经’都经不住一帮差‘和尚’去念,如何把好‘经’念好是下一步的核心。”左衡说。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说,孩子都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怎么能不伤害孩子艺术的天性是艺术教育的关键。“我觉得,艺术教育真正地普及,不是数量的标准,而是我们以艺术的名义,尊重人性,尊重成长,不让孩子厌倦,不给他们太多强制,让他们因为爱所以欢喜,这是我所期待的艺术教育最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