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什么样的建筑能代表中国城市建筑的未来?

2014-05-0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亚萌

中央电视台外景

  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全球建筑领域最高奖——普利兹克奖近日颁布,日本建筑师坂茂继2012年的王澍、2013年的伊东丰雄之后,成为连续第三位获得这一建筑界至高荣誉的东亚建筑师。2012年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的获奖曾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但“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中国建筑思潮却很混乱”的现实丝毫没有因获奖而改变。

  前不久,由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中心、新浪网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在京启动。主办方从中国1000多座地标建筑中,综合年代、规模、艺术性和影响力4项指标,初评出20个建筑:鸟巢、中央电视台、中国尊、国贸三期、中央公园广场、上海金茂大厦、上海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园、广州电视塔、深圳新机场、深圳平安集团总部、深圳万科总部、台北101大厦、香港环球贸易广场、南京紫峰大厦、武汉绿地中心、天津津门津塔、新疆·国际大巴扎。在以新浪网为首的10家大型门户网站上发起公众投票,最终由评委会从20个候选项目中评出。其中,网友投票占40分,评审委员会占60分。

  “这次评选不是在做中国的普利兹克,因为我们现在似乎找不到社会各界认同的主流标准,但这也恰恰是此次评选的意义所在。”建筑批评家、本次评选活动评委会主席王明贤介绍,此次评选不只是基于建筑美学的评审。入围建筑必须是1994年至2014年已建或在建项目,且建筑规模需在10万平方米以上。除了考虑到建筑设计的艺术性,最重要的是建筑对城市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力。

  “我是一个建筑批评家,如果这是一次建筑评选,例如普利兹克奖,目前入围的20大建筑中,有些建筑我不认为有入围资格。但这是一次城市现象的评选,很多建筑,也许建筑美学不达标,但确实在中国城市影响巨大,无法忽视。”王明贤说,就好像国贸三期,完全没有审美可言,但它已成为财富的象征——在80层喝咖啡,体现的是金钱和闲适情调。20个备选项目中,有15个摩天大楼式超高建筑,除此之外,唯有机场、校园、体育场和民族集市这些无法建得过高的建筑样态,摩天大楼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当代建筑的主流。

  “秋裤”和“裤衩”

  目前全球超过300米高的超高建筑,前100座中有61座在中国,国际著名顾问机构世邦魏理仕在201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10年内,中国超高建筑将达到1000多座,为美国同期的4倍。但中国各大城市并未停止疯狂的脚步,仍在大量兴建各种地标建筑,随着广州塔、上海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以及北京中国尊、中央公园广场为首的城市新地标陆续开工,有媒体戏称2013年为“地标元年”,中国各种奇特地标建筑已超过有“当代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土豪城市迪拜,中国城市正进入最疯狂的年代。“中国似乎正在开展一场比高比酷的建筑竞赛,这一城市文化现象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地标性建筑——摩天大楼,是中国高速工业化城市进程的见证。”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2007年,随着北京国贸三期落成,中国商业地标建筑时代来临,天津津门津塔、广州电视塔、上海中心等超高建筑纷纷涌现,武汉、沈阳、苏州等二线城市也各自制定超高建筑计划,中国城市进入以美国Gensler、SOM等商业建筑设计所为主导的国际潮流建筑话语时代。

  “比如苏州的东方之门,网友起名叫‘秋裤’,但我认为其关键问题不在于像不像秋裤,而是它和苏州这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完全不相符。”建筑师布正伟说。又好像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大裤衩”,他的原意是把空间掏空,下面做成一个媒体公园,市民可以参与其中,但这个以浪费建筑空间为代价的设计,却因为有关方面把空间封锁了而失去其意义。“摩天大楼不接地气,好像浮在城市空中,普遍存在与城市历史文脉不相符的问题,而且也有环保低碳的困扰。”张颐武认为,新的建筑发展期在新兴国家,中国未来仍将有10年至20年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还将会有更多的摩天大楼案例出现。

  “当代中国的建筑进程,是把很多传统建筑拆掉,盖了大量毫无审美价值的新建筑,这一方面存在文化历史保护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但同时也展现出中国城市发展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王明贤说。

  “乌纱帽”和“试验场”

  2013年,党的十八大将城镇化作为未来10年推动中国发展的核心动力。纵观过去20年,中国城市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比率快速提升,中国仅用了20年时间,几乎完成了欧美200年的城市化进程。据《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至2011年,中国城市化比率首次突破50%。而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则标志中国城市化从量变进入质变时代。伴随这一质变,人口激增、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多元城市文化乃至城市精神蜕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似井喷般纷纷涌现。城市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物理聚焦,则承载了这一剧变时代的各种互相冲撞的社会思潮。“建筑看似只是物理现象,其实是城市文化和社会现象的集中投影。”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杨大明说。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建筑受城市文化思潮影响,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至2008年奥运会前,影响中国城市的主流建筑形态,一类是“乌纱帽”——以北京长安街沿线随处可见的中式大屋顶加西式包豪斯式样的国家机关建筑为代表;另一类则为“试验场”——以鸟巢、央视“大裤衩”等国际建筑大师作品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地标建筑。

  无论是“乌纱帽”、“试验场”、边缘艺术、国际思潮,还是中国新锐建筑师的未来派,如今,没有哪一种建筑思潮能够主导中国城市文化,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更像一种文化的大杂烩。

  “建筑本来是很生活、很情感的东西,撞上后现代文化的气场,必然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现在的乱象是史无前例,但发展也是超前的。”布正伟说,在当下否定建筑的核心原理论的现实中,我们必须多观察、多思考、多评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刘凌宏表示,此次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并非评奖,而是对中国20年来城市现象的一次带有文化批评色彩的阐释,是中国当代城市现象的一次社会学意义的聚焦,是一次对中国未来建筑乃至城市文化发展继往开来的展望。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称: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什么样的建筑能够让人记得住乡愁?“波兰的格但斯克,二战时被盟军炸得乱七八糟;70年过去,那里的人如今还在一点一点恢复建筑被轰炸前的原样。好的建筑,就是让后代在70年之后还想把它恢复出来。”评论家王小山说。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