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花鼓灯: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

2014-05-1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王鹏善

  “淮南凤台花鼓灯有四百多种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

  淮南艺术剧院副院长吴长龙自豪地介绍起他跳了近二十年的花鼓灯,“你仔细观察其他地方舞蹈,他们的动作就是那几种组合,但是我们花鼓灯却集合了上百种的舞蹈动作,是汉族舞蹈艺术的集大成者。”

  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

  花鼓灯的发展前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看似“一片光明”,但是在吴长龙看来这却是一条异常艰难的道路。

  花鼓灯艺术

  花鼓灯被外界喻为“东方芭蕾”,它是汉民族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被评价为“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

  花鼓灯角色繁多,分工细致,主要演员有“兰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统称“兰花”,是演出的核心成员;男角色一般统称“鼓架子”。

  花鼓灯班子的艺术人员构成一般有锣鼓队、演员、灯头、灯混子。花鼓灯的演出分布“开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对唱、后场小戏等几个部分。

  “花鼓灯表现的都是生活中的故事,尤其是双人逗趣(花鼓灯的一种形式)多表现男女爱情,十分好看。”吴长龙说。

  据了解,花鼓灯最迟源于宋代。经过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流传于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

  花鼓灯多在农村秋收完毕到来年春耕以前演出,尤以庙会、春会为最盛。虽然花鼓灯的舞蹈姿势有上百种,可是在过去,即使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也能即兴跳上一段,花鼓灯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吴长龙尤其推崇花鼓灯中的小场,即双人舞或三人舞,主要表现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玩乐嬉戏的情景,包括基本程式表演和即兴发挥表演,有简单的情节和人物性格舞,如《抢手巾》、《抢板凳》等。

  处境艰难

  花鼓灯艺术是淮河流域一些艺术品种的根脉。淮剧、淮北花鼓戏、泗州戏、凤阳花鼓等都是由花鼓灯衍生而来的,其中凤台花鼓灯更是影响和丰富了淮河以北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

  虽然贵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花鼓灯的处境却很艰难。

  据了解,在淮南大大小小的文艺演出中,必然都会有花鼓灯的身影,但不为人知的是,很多都是剧院贴钱在表演。

  “年轻人不愿意看,老一辈人纷纷离世,最要命的问题是招不到演员。”吴长龙谈到这些倍显无奈。

  据其介绍,现在淮南艺术剧院新招进来的舞蹈演员必须学习花鼓灯,而这让很多新人怯步,毕竟掌握这样复杂的舞蹈需要下一番苦功。

  从2007年起,凤台县财政每年投入200万元,作为建设文化大县的专项基金。安徽省对花鼓灯艺术也非常重视,凤台县培训花鼓灯艺术人才的学校已更名为“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安徽省花鼓灯艺术研究基地”就设置其中。

  近年来,国家推行文化体制改革,曾让吴长龙看到花鼓灯大发展的希望,他率领艺术剧院的演员们,投入近400万元排演了花鼓灯《淮调》《代代花》,可是最后的演出收入却少得可怜。

  “假如把花鼓灯完全推向市场,我觉得也活不下去,因为观众市场在进一步缩小,没有人愿意去看花鼓灯。还是需要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吴长龙说。

  吴长龙面对花鼓灯发展的困境,只说了两个字,“坚守”。当然,这种坚守是在守住自己的文化最精华的部分,之后再变革创新。

  如今,你也许会在花鼓灯表演中欣赏到更现代的故事,而演员的服装也更加时尚,舞台灯光也更炫。

  “保留剧目要演,创新剧目更要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花鼓灯传承下去。”吴长龙说,“千百年来,花鼓灯在淮河两岸舞出了汉民族热爱生活的真情实调,就是我们的灵魂。”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