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农村教学点 如今怎么办

2014-05-16
来源:人民日报 杨文明 姚雪青 方敏

  核心阅读

  自2001年起,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在全国铺开,一些生源不足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纷纷被撤并,导致不少农村上学远、上学贵等问题重现。2012年这股撤并风被叫暂停。

  那些不再保留小学校的村庄,孩子们如今怎么上学?那些被保留下来的教学点,生源状况和教学质量如何?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云南、陕西和江苏等地实地调研。

  澄江县七江村小学被撤并导致新的上学难

  孩子只能到15公里外的中心校就读

  日前,记者来到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九村镇七江村。这儿的七江小学2010年被撤并,原来学校的300多名小学生只能到15公里外的镇中心小学上学,镇上的初中在此之前也已并入位于澄江县城的澄江二中。

  “当时不少老百姓不愿意搬迁的,可是镇上这么要求了,大家也就跟着把孩子送到了镇上。”七江村的陈大姐告诉记者,不少学生家长对撤并七江小学有意见,“要是学校出事了可了不得,有意见又能怎么办呢?”

  据当地政府有关人员向记者介绍,当初七江小学之所以撤并,“是因为学校存在地质安全隐患。”澄江县教育局副局长王东说。

  从2009年11月至2011年底,云南省对中小学校点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共撤并了9308个小学校点、112所中学。撤并前,云南农村教育设施和教学质量并不乐观,部分学校只有十几个孩子一两位老师,不少学校处于地质灾害点。“原来每次下雨,总得给学校打个电话确定学校周边地势是否开裂才安心。”王东告诉记者。

  云南校点撤并有其特殊性,至今仍有不少自然村未通公路,这意味着家长不可能对孩子上学实行接送,加上有些家庭孩子众多,很难接送所有孩子。在滇南等贫困山区,由于学校不具备住宿条件,有的孩子只能徒步两三个小时上学。

  “上学难哦。” 罗大哥一听记者采访孩子上学的问题,就倒起了苦水。“周五接周日送,15公里山路单程至少要40分钟,得早点去等着,一趟来回少说得2小时。有些家长为了接送孩子,只能停下手中活计。”

  “要是坐班车,去镇上一个孩子一周两趟得花10块钱,去县上读初中得花12块钱。”罗大哥说,“有时候晚了就得赶夜路,山路难走,虽然基本上都硬化了,但是大多数路段只能容一辆车,路边防护栏也没装,不安全的。”

  据记者了解,接送孩子的班车时有超载。事实上,校点撤并并非只带来了不便。记者在九村镇中心小学看到,学校投资几十万的塑胶跑道正在铺设,教学楼也修建得气派。对于本就不宽裕的财政来说,撤并校点后,确实集中了资金,将有限的几所学校建设得更为安全、漂亮。

  “有田径场的山区小学,放眼云南全省都不多。”王东说。

  “孩子在学校还是吃的好呢,国家政策好,牛奶面包天天发。”陈大姐告诉记者,她家在镇上上一年级的孙女在学校吃得不错,“回家就想吃咸菜”。九村镇中心小学校长潘勇告诉记者,学生在学校寄宿,每月有100元的寄宿生补助直接打到学生饭卡上,此外每位学生还有20元的交通补助。

  尽管如此,一位孩子才1岁多的张姓村民仍对记者说:“村上学校能复办该多好!你能不能帮忙向上级反映一下?”

  高邮市至少30%农村孩子在村小教学点就读

  出台帮扶政策,破旧教学点“重生”

  下午3点多,江苏高邮市汤庄镇汤庄教学点内的标准化塑胶跑道上,六年级的张澄璐正和班上的同学在进行60米短跑训练。“预备——跑!”一声令下,矫健的身影像一只欢快的小鹿向前飞奔。在她的记忆中,三年级以前的体育课可不是这样,“那时候体育锻炼都在水泥或烂泥操场,不小心跌一跤就疼得直龇牙,要么浑身都是泥。”

  这所村小教学点,位于高邮市最东南角,历史上曾经是一所镇中心小学。2000年行政区划调整,撤并了其他两个村小,汤庄小学也成为保留下来的村小教学点。“上世纪90年代末,学校多年无投入,校舍残破不堪,全部校舍都是D级危房。加上学校建设时未抬高地基在农田上直接建设,校园成了洼地,每逢梅雨季就成为泽国,校舍全部进水,最高水深1米多。”学校的老师们翻出以前老校园的照片告诉记者,老师背学生蹚水上课是常事,张澄璐们就只能在漏着雨的教室内学习。在破旧的校园中教书上学,教师们信心不足,最多一年有30多个学生转学。

  “建好村小教学点,是非办好不可的事。”高邮市教育局局长许明介绍,除了要改善硬件,还得留住老师。

  据介绍,高邮市通过最近一次区划调整,目前全市44所小学中,村小教学点占近一半,至少30%的学生在此入学。为了保障校园安全及改善办学条件,2011年8月,高邮市教育部门决定,将汤小搬迁至500米开外已经撤并走的原汤庄初中分校。异地重建后,翻修了教学楼、铺好了道路、新建了塑胶操场,并新建了美术、音乐、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同时,师生们还将取土的泥塘修整成了生态鱼塘,美化了校园环境;将废弃的垃圾场平整为菜地,种上各种蔬菜、圈养了一些猪和兔,既能让学生劳动实践,又能供应食堂。

  近年来,高邮全市的村小有近10个通过重建或改扩建后,教学软硬件环境得以极大改善。自愿从一所初中调往村小教学的数学骨干教师金国娟告诉记者,“农村教学点各方面改善了不少,在办学条件、教师待遇上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教师们也干得很有积极性。”

  据介绍,高邮市出台政策,师资配备重点向教学点倾斜,并通过顶岗培训、送教下乡、网络微培训、校际网上结对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学点师资素质。从2013年起,该市在公用经费分配上注意向教学点倾斜:不足100名和200名学生的,分别按实有人数的200%、150%计算,寄宿学校按实际人数进行专项经费补贴。

  镇安县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教学点任教

  条件差生源少,期待更多特岗教师

  从2008年通过陕西省的特岗教师招考算起,李伟当乡村教师已经有6个年头了。2009年,他第一次走进陕西省镇安县东川镇黄家湾太白庙村小学的校园时,差点掉下眼泪。从小在县城长大的他,从没见过这样的校园,“教学楼是六排瓦房,操场是一片黄土地,校门与马路不相连通,若碰上雨天,全校师生近100人要走1里多的稀泥路进出。”

  近日,记者来到这所太白庙村小学发现,这里的基本教学设施已经具备,但离现代化还有不小距离。这儿学生口中的“多媒体教室”,只有一台电脑,一个投影仪。人人学电脑几乎无法实现。

  “你们想通过电脑上课吗?”记者问。学生们忽闪着眼睛,却不见“渴望”。

  “你们一定以为学生们都很渴望新鲜事物,但我们知道,如果不去启发,他们很难去‘渴望’。”太白庙小学的副校长告诉记者,“很多农村孩子老实内向,没有那么广的视野,他们不知道自己其实需要更多的电脑。所以,我们的老师需要向上提,也希望领导看看学生们的需要。”

  在镇安县,农民大多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人们普遍收入水平不高。农村教学点的学生多以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为主,有的村子一所小学也就十几个孩子。

  如今,李伟已经调到东川镇中心幼儿园当老师,这儿的硬件设施比村里好得多。幼儿园滑梯、蹦床、活动室、消毒柜一应俱全。活动室就是孩子们的课堂,除传统的书籍、教具外,还配有电子钢琴和电视。“家长开始重视教育,政府也加大了投入,这里的教学环境算是不错的了。”李伟说,“目前老师人手不足,还没有提供幼儿在校午餐和午休的条件。中午孩子们由家长接回家,下午两点再送来。有些村里的家长虽然家住得远,也会在镇上租房子陪孩子上学。如果有食堂的话,就方便多了。”

  李伟说,特岗教师政策的施行,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愿意来山里当老师。还有外县、外省的年轻人因为“招教”到山区里安了家。2011年8月,李伟特岗教师聘任期满三年,通过考核,正式留任,获得正式教师编制。工资经过两次调涨,月薪从最初的1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元。

  村级教学点生源少、基础设施不足,怎么留得住招来的特岗教师?除了政策规定外,如何增加村级学校的吸引力也是个难题。“每年都会有新一批的大学生考到山里来任教。现在,我有点希望能够通过教育系统的考试回到县城工作,毕竟父母年纪大了。”对自己未来的去留,李伟已有打算。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