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公平的醫療服務有前提

2014-06-10
来源:香港商报 杜潔菡

  國家衛計委早前宣布,將削減內地公立醫院的特需醫療服務規模,以促其回歸公益性。衛計委的改革邏輯是,公立醫院本應為所有人提供相對公平的醫療服務,可「特需」渠道的存在卻使得部分患者以錢開路,優先獲得醫療設備及專家資源,從而擠占了公立醫院接診普通病人的能力。最新的政策規定,可望清除公立醫院的「特區」,實現人人平等;同時也可促使私立醫院憑藉高端醫療服務的商機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這個邏輯真的能成立嗎?首先,患者之所以寧可花高價挂特需號,主要是看重醫生的經驗豐富和醫術高明,而這一點恰是私立醫院最欠缺的。這些醫院因長期受制於各種行政門檻而生成了一副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模樣。比如,私立醫院的醫生拿不到政府科研課題,沒法發表論文,職稱晉升和獲得學術榮譽之路受阻,導致優秀的醫生不願走出體制之外;加上大多數民營醫院無法使用醫保,也不在多數患者的就醫選擇之列。結果是,相當多的私立醫院為生存而「另辟蹊徑」,業務範圍集中在「上三路」(美容、牙科、皮膚病)和「下三路」(性病、肝炎、不孕不育症),聲名不佳。在此情况下,即便公立醫院全部取消特需醫療服務,私立醫院的資質也挑不起「高端」的大旗。

  其次,在政府財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挂號費高達百元的特需服務事實上也發揮著反哺醫院正常經營的作用,以及從技術價值上對醫生維持工作熱情多少有些激勵作用。一名受過八九年專業培訓的博士專家,接診一位病人只能獲得不足十元的挂號費,這也堪稱是「壞的市場化」之典範了。壓縮「特需」,對公立醫院而言,既不會增加醫護人員的收入,讓收入和其技術水平、個人價值相匹配;也不會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的數量,反倒可能催生更加隱蔽的醫療尋租亂象。

  說到底,醫改是一個系統工程,單兵突進難,多管齊下方能奏效。就「特需」的問題而言,沒有在政策上給私立醫院以「國民待遇」,沒有給公立醫院以合理的補償機制,就急於出手很可能導致多輸而非多贏的結果。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