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及高校招生历来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关注的焦点在于公平性。其公平性事关广大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
录取率的比较是体现高校招生公平的重要观察点。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39万人、计划招生698万人;北京市报名70517人、计划招生53398人。据此计算,高招录取率全国为74.3%,北京市为75.7%。实际招生数与计划数可能有微调,但不会有明显差距。大城市与其他地方的考生进入大学的机会趋于平等。机会公平是其他公平的基础,对此大家有共识。
为保障高考高招的公平性,教育部门及相关方面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去年,我国首次实现了标准化考场全覆盖,可以同步监控全国30多万个考场;近年来一直在推行网上阳光录取,避免人为干扰,接受社会监督。
今年高考期间,事关公平的那些高考故事,令人感动。高考前夕,江西省宜春市高三考生柳艳兵在客运班车上与持刀歹徒搏斗受伤,宜春市教育部门将为柳艳兵和另一位受伤考生易政勇组织单独考试;河南省驻马店市为46岁的盲人按摩师李金生单设一个考场,考场专门将长凳换成了扶手椅,除两名监考员外,又为他配备了一名熟悉盲文的答疑员,教育部有关部门还首次编制了盲文试卷……
如何保障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平等?如何才能不让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村学子搏击人生的进程?为了拓宽农村生源的入学通道,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高校分别安排今年招生总量的2%,单独招收农村学生。各地普遍对招收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采取单列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的特殊招生政策。北京大学在今年保证自主招生资格考生中农村户籍考生的比例不低于20%;清华大学对“自强计划”通过者高考录取给予最高降60分的优惠政策;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70所重点高校对入选的农村专项计划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给予录取。
机会公平还体现在对“异地高考”的政策改进上。在流动人口增加、分省命题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异地高考”一直是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读子女的高考问题,在教育部协调部署下,今年28个省份启动实施异地高考,5.6万名学生在居住地参加高考。这一举措,广受赞誉。
国家的高考招生政策维护公平性,并且进行了自主招生等改革探索。但是,好的政策被个别高校的个别人给“念歪”了。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处长因违法被逮捕,胆大妄为者必将被绳之以法,的确大快人心。这也警醒我们,好事做好并不易,需要对改革试点加强监管。
随着国家改革进入深水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招政策如何让绝大多数人满意?这并非一件易事,只能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寻求最大的公约数。比如,进一步完善异地高考措施,招生计划更好地平衡地域及人口等各方面因素、兼顾多方面利益诉求,进一步弱化一考定终身等等。
事物总是动态的,公平也很难做到绝对。过去的公平,今天看来也许部分是不公平的;今天的公平,将来回头看就可能并非完全公平。心怀“让人民满意”、勇于与时俱进地不断改革,才能做到最大的公平。高考及高校招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