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花”越剧团三十而立,掌门人茅威涛做客《文化讲坛》
戏曲创新,应“得意而忘形”
从江南一个小村庄的草台班子到如今蔚为大观的“小百花”,成立于1984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伴随和见证了越剧的历史和流变。5月,“小百花”迎来了30岁生日。继“小百花”在杭州站“满城尽看小百花·越看越精彩”巡演落幕,6月24日到29日,“小百花”将移师国家大剧院,带来新编越剧《二泉映月》、“原生代”版《五女拜寿》和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百花”青春不老的秘诀在哪里,地方剧团如何走市场,越剧未来发展何去何从?日前,“小百花”掌门人茅威涛做客人民日报、人民网《文化讲坛》栏目,畅谈与“小百花”的不解情缘,探讨地方戏的市场拓展,展望越剧的创新和未来。
——编 者
融合古典与时尚元素,发掘戏曲“诗性”魅力
“小百花”30年庆典活动选择《二泉映月》作为开幕大戏,该剧取材于民间盲人音乐家阿炳的坎坷人生与艺术创作历程。剧目创作不仅仅停留在描写阿炳生平的层面,而是顺着“寻找”这个主题,去揣度他所经历的幸与不幸,再现其创作的心路历程。
我演的阿炳,是一个浪漫的、唯美的、漂亮的阿炳,灵魂深处流淌着不朽的音乐,他就是我们记忆中所追寻的音乐家。杭州首演后,有观众形容这个剧是“小蝌蚪找妈妈”。剧中的阿炳看似在寻找母亲,但也在不断地叩问“我是谁”,这实际上是在呈现哲学命题,提升了越剧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层次。
《二泉映月》这部戏是“小百花”对诗化越剧的创新和延续。1989年,“小百花”借用电影蒙太奇手法,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演绎了《陆游与唐琬》,拉开诗化越剧的序幕。从1991年首演的《西厢记》,到后来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自日本文学名著的《春琴传》、惊世骇俗的《孔乙己》和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 “小百花”一直在传统基础上发掘戏曲的“诗性”魅力,从剧作改编到导演语汇,从灯光舞美到化妆造型,都讲究写意精神,让古典戏剧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
“小百花”从创办起,就以青春靓丽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小百花”的诗化实践,是对戏曲美学的追求,也是其永葆青春的秘诀。通过不断开拓剧目,吐故纳新,“小百花”铸造了越剧靓丽、时尚、年轻态的形象。现在,“小百花”的戏迷们渐渐走出了“老龄化”,大批年轻人爱上了越剧这个传统剧种。
既要认祖归宗,又要大胆创新,延续越剧生命力
地方戏如何走向市场,这是“小百花”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越剧要想延续自己的生命力,就必须创新。剧团创新,不仅是导演、编剧、舞美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戏曲表演的核心——演员的创新,这就既要吸收前人精华,又要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去塑造人物,“拿技巧为我说话”。优秀的剧目首先要把“人”给立起来。所以,我希望“小百花”的演员们能“用技巧为人物服务、为剧目服务”。
在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变和不变的关系。既要坚持3个“不变”:坚持越剧的写意性不变、坚持以女子越剧为主体不变、坚持浙江方言不变,唯如此越剧精髓才不会变。说到“变”,我认为越剧要在“认祖归宗”的基础上“得意忘形”。越剧从昆曲中吸收了丰富的人物身段和做工程式,跟昆曲比,越剧太年轻,但正因年轻才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既要“认祖归宗”,学习昆曲中的精华,同时应该“得其意而忘其形”,大胆创新。现在,“小百花”正尝试把昆曲的经典剧目《牡丹亭》移植成为越剧,希望能推出这个时代观众所喜爱的作品。
另外,戏剧创新还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小百花”采取学院制和科班制联合培养的方式培育人才。学院制能保证演员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小百花”的青年演员们会弹古琴、会书法、会绘画,演员胸中有多少墨水,就能流淌出多少意蕴。而科班制则延续京剧传统的师徒制,一个老师盯着一个学生“坐科”,练好下腰、唱腔等基本功。现在,“小百花”的青年演员已经完全可以担纲主演,第四代“小百花们”历经5年联合培养后上演的毕业大戏《步步惊心》,也取得了不错反响。
当然,“小百花”在创新过程中会遇到诸多质疑,这是越剧艺术转型升级的必然之路。我不怕质疑,一个剧团不可能所有作品都取得成功,通过对比,总会有好作品留下。我的个性中有一种撞南墙的勇气和坚持,对于越剧创新,我有自己的看法,也接受观众的吐槽,“小百花”就是要在质疑中不断探索和发展。
让杭州“小百花”成为纽约百老汇一样的文化名片
越剧是一个“接地气”的剧种,生于农耕时代、源于农村草台,如今越剧发展形成了两条路,一是下基层,去田间地头演出;二是进剧院,找到与现代化城市的契合点。
扎根基层演出,在江南富庶地区也能活得很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小百花”每年演出有70%都在农村。但现在社会面临转型,都市文化的发展将越剧艺术日益边缘化,国有越剧团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175个减少到现在的20多个,显然越剧没能跟上城市的发展。“小百花”提倡戏曲都市化,将越剧带进城市,注重越剧和城市文化互生的关系,争取在城市舞台上打拼出一片天下。
互联网时代,越剧发展又迎来新挑战,“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行不通,越剧必须做出改变。“小百花”要成为当下中国戏曲中有影响的、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市场化剧团,就必须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这个品牌涵盖作品创作、团队打造、营销攻略。其立根之本一定是作品,其次靠宣传。现在我们正在西湖边建设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它有3个剧场:每天上演大戏的大剧院、经典水乡戏台和专门演实验越剧的“黑匣子”。艺术中心还开设越剧博物馆,并进行世界戏曲艺术文化交流。未来艺术中心会联合有实力的企业家成立经营公司,采取“事升企,企代事”的模式,让事业升为企业来管理,企业代替事业来经营。我们力求将小百花艺术中心打造成杭州的一道风景、一个文化名片,打响“游西湖、喝龙井、看小百花”的口号,让杭州“小百花”成为纽约百老汇、英国爱丁堡一样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