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妙释儒释道共处之道
作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大和尚在与道教、基督教代表人物所作的「明湖高峰对话」中,分享自己对中国儒释道共处之道的理解。他说,包容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徵,佛教之所以能成功地实现中国化,关键是包容。多元宗教兼守应当借鉴中国经验,希望中国儒释道共处之道能对未来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的构建,提供更多的借鉴。香港商报记者胡荣国王长久刘佳
多元宗教兼收兼守
本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探讨的是不同宗教下如何构建共同伦理。学诚与中国道教协会、基督教协会高层对话中讨论的话题是「多元信仰与共同伦理之中国经验」。
对此话题,学诚开宗明义地说,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古国,儒释道三家在两千多年中一直都是非常友好的和睦相处,兼收兼守,在历史当中有很多很好的做法和经验,能够为当今世界信仰、危机、价值取向以及各种思潮的对立提供借鉴。
在中国历史上,多元宗教彼此之间的兼守,并且能够贯通古今是不争的事实。比如说在唐代,儒释道都在兼收兼守中得到很好的发展,佛教八大宗派都是在唐代之后建立的。中观宗、常宗、净土宗、密宗等等,先佛逐步规模化、集团化。特别是唐代的六祖坛经,这是唯一的一个中国的高僧写出来的着作,它跟释迦牟尼所作的经典同样的地位,这都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在这里面,佛教也吸收了儒家、道家的这些精神、文化以及意念化,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同样,道家和儒家在同佛教的互相交流的过程当中,也发展和壮大儒家和道家的学说。所以说儒释道三家在中国历史上体现出了一种巨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坚持的一个文化或民族的一个基因。对於其他的文化、外来的文化,都能有很好的包容。
佛教尊重事物间差异性
在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相互包容,以儒事佛、以道事经,体现了儒释道三家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伦理标准的组织结构方面,儒释道三家互相包容。在三教的宗旨上面,同样是包容的。比如说佛教的《波罗经》、《金刚经》,既是佛教念的经,道家、儒家在日常当中也经常念。从信仰方面来讲,儒释道三家有很多相同之处。
佛教中国化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佛教本身并不排他,佛教尊重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尊重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明。儒者道家也是一样,所以佛教、道教的人士才能够坐在一起对话,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学诚大和尚说,儒释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正是由於儒释道三教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包容,三教合流,使得中国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中断,这书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独特而绚丽的篇章。
宗教应与现代精神相统一
对於不同宗教下如何构建共同伦理的问题,学诚认为应该考虑四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将传统的道德与现代的精神相统一。佛教、道家、儒家文化都是流传多年的,儒家更久,都有很多好的伦理道德,但这毕竟都是历史,只有与现代精神相统一,才能把历史上好的教义、伦理道德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他认为,所谓现代的精神最主要的是科学,科学不断在发展,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宗教需要这种科学的态度。佛教包括传统文化,只有坚持科学的、科技的精神,并与之完美地结合,这个宗教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二是概念思维与非概念思维相统一。宗教的一些信仰必须说得清楚,说得完整,要表达得完整、表达得流畅,就存在着一个概念的问题。在过去我们常说宗教都是超限思维、非正常思维,很难用正常的道理说。而现在要打破语言之间的障碍,让我们的传统变得更加符合现代潮流,在人的思维方面要很好地进行结合。
三是要把个人的伦理、家庭的伦理和组织的伦理做比较。学诚觉得佛教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不仅要注重自己个人的伦理,还要把个人的伦理同家庭的伦理、同组织的伦理相结合。
四是把宗教精神和现实需要相结合。各个宗教都有必要的精神、超越现实的精神,作为信仰和追求。但宗教精神要与现实的需要和现实的社会相统一,也就是说宗教在现实的社会存在,必须关心现实社会、回应现实社会、沉淀於现实社会、与主流社会携手,让主流社会的成员能够欢迎宗教,这样的宗教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