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默克尔访华加深中德互信

2014-07-08
来源:中国网

  李超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

  今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联邦德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时隔仅100天后,7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来到中国,开始了其任内第七次访华旅程。根据预定安排,今年秋季,李克强总理还将率多名部长赴德展开两国第三轮政府磋商。而德国副总理和外交部长也都于今年上半年访问过中国。一时间,中德两国高层频繁互动,领导人往来令人“应接不暇”。

  对于默克尔总理此次访问的目的和意图,外界分析已有不少。总的来说,如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所言,是为进一步增进中德政治互信,深化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将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提高到新水平。诚然,中德建交40余年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近年来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甚至被媒体冠以“中德特殊关系”之称。经贸交往更是每次高层访问的核心议题,近1500亿欧元的双边贸易量占据中欧贸易的三分之一。德国也是对华技术转让最多的欧洲国家,“德国质量”和“中国速度”的结合将极大推动两国发展,最终造福世界人民。这些,都无需赘言。当前,面对本已十分紧密的中德关系,两国领导人或许会从细微处着眼,进一步拉近距离,为双边关系的未来发展谋篇布局。

  中德关系总体顺畅,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彼此了解和互信不足。不久前,英国广播公司(BBC)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德国是对中国看法最负面的国家,高达7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比例甚至超过日本(73%)。长期以来,中西价值观、政治体制差异被不断放大,使得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充斥德国媒体,浸淫在这样一种舆论氛围中,德国人既无意愿也无渠道了解真正的中国。

  从国家层面来看,欲推动两国关系取得实质性突破,如果缺乏民意支持,也将面临“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窘境,“全方位战略伙伴”也可能因此“跛足”。默克尔显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与前几次访华不同,她此次首先抵达中国西部重镇成都,并在一天时间内紧锣密鼓地安排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活动。除参加新型城镇化合作论坛、参观大众汽车工厂外,她访问了社会工作中心并与孩子们交谈,参观农贸市场并亲自选购德国难以买到的“八角”等食材,向厨师现场学做“宫保鸡丁”并即时品尝。由此可见,默克尔成功地开展了一次“公共外交”,她积极进行“民间互动”,在全方位了解中国的同时,尝试把最“原生态”的中国图景展示给德国民众。德国一贯强调“民间力量”,中国深厚的文化恰恰蕴藏在民间,要真正带动两国人与人的密切往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碰撞,两国关系才能实现跨越。或许,当德国民众看到成都人民那种闲适淡然的生活氛围后,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了。

  民间交往不足,中国的“软实力”没有得到德国方面的正确看待,这是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在政治经济的一些领域,两国理念和行动也存在差别,制约着一些新兴合作领域的扩大。今年3月习主席访德期间,双方商议建立“创新伙伴关系”,以期在交通、电动汽车、高端制造业、能源、食品安全、清洁水和资源效率等领域扩大合作,进一步促进“新四化”。

  坦率地讲,中国更多将“创新伙伴关系”定义为科技创新和技术交流,但德国人对于“创新”的理解显然更为宽泛。在德国人眼中,除科技领域外,“创新伙伴关系”还涉及社会治理、全新的福利和保障体系以及构成创新基础的教育体系等多方面。

  德国是个善于思考和创新的国度,其许多颇具“后现代”色彩的行动事实上都引领着世界的潮流。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引发核泄露事故后,德国立即下令弃用核能,大力开发新能源,力争占据未来世界新能源技术制高点;德国实行“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并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为强大的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德国奉行独特的“社会市场经济”,将政府与市场、劳动与福利有机结合起来……德国认为,在这些领域,中德都有广阔合作空间。默克尔在访问成都期间还表示,“德国愿以社会市场经济的经验,助力中国经济发展”。值得关注的是,除广为媒体报道的中德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合作外,中国近期提升职业教育的动向十分显著,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所起的借鉴作用将日益突出。据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透露,默克尔总理将与李克强总理分享她对创新伙伴关系的看法,为秋季正式定义奠定重要基础。相信两国将能够寻求共同理解,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找到创新合作之道。

  默克尔此访,还将与习近平主席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事实上,中德两国目前均处在国力和影响力不断上升的阶段,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中德关系的提升,不再仅限于双边层面,而是要努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大国关系典范”,为人类共同的发展贡献力量。今年年初,德国政府宣布奉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准备“承担更多全球责任”,中国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塑造公正的全球秩序、维护和平发展大环境的问题上,中德有共同利益诉求,但在制度、价值观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同时又是“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中德必须就国际重大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求同存异,努力维护和平稳定大局。借互访时机互相阐明彼此关切,进行政策宣示,将有效增强互信,为两国在外交甚至安全层面的合作奠定基础。

  默克尔此次访华,或许并没有特别紧急的外交议程,但也绝非空手而归。步入“不惑”之年的中德关系,在进一步的磨合发展中,尤其要重视了解对方,而这恰恰需要领导人的更多智慧和耐心。全面了解,弥合分歧,相向而行,或许这就是默克尔此行简单而朴素的初衷。

[责任编辑:朱劍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