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其任期内第七次访问中国。尽管与多数重要国事活动一样,默克尔的中国行程被习惯性地命名为“经贸之旅”,但在价值数十亿欧元的贸易大单之外,还传递出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首先,默克尔此次访华从个人化视角与官方视角相互印证了当下中德关系的高度。6份经济协定的签署、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机制的建立等成果是从官方视角显示了中德经贸关系的高度,而学做川菜、游览天坛等举动则从个人化角度显示出,中德关系具有更丰富的、超出事务性交往的架构。纵观默克尔执政以来中德关系由低走高的发展曲线,这种更稳定的关系架构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至少部分建立在默克尔高频率访华并愿意深入民间的基础上。对于中德这样利益诉求多元性、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实现契合的双边关系来说,只有更全面地了解对方,才能得出一个具象的、立体的形象,并以此打造双边关系的耐磨性。这对于其他双边关系,具有启迪意义。
由此来看默克尔此次访华的另一个成果——“2015中德创新合作年”,或许其价值不亚于甚至高于贸易大单。在传统合作领域实现了高水平合作后,中德将在哪些方面创新合作?合乎情理的推理是,更高水平的合作是在包括国际政治领域进行探索。这正是今天中国外交需要拓展的方向。
其次,默克尔此次访华还折射出了中国与欧洲其他贸易伙伴关系提升之后的效应。此前不久,英国成功向中国展现了其全球最开放金融中心的价值,并在诸多领域对中国更加开放;瑞士成为世界经济20强中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希腊则向中国让渡了主要港口的经营权。一个对中国更加开放的趋势,正在欧盟酝酿。对于德国来说,跟上这种趋势,才能更好地维持两国的高水平经济关系。事实上,与中国其他的贸易伙伴不同,对于德国来说,中国已不是“潜在的大市场”,而是现实的支撑德国制造业的大市场。以大众为例,相对于在其他主要经济体市场份额的下降,大众在中国保持着持续的扩张势头。
值得注意的还有默克尔的访华时间:正值中国全民族抗战纪念日。即使默克尔这次国事访问与中国的这个历史节点没有直接关联,但同样是二战时期的加害者一方,今天中德保持着高水平的双边关系,并且还在持续发展,这足以与日本形成对比。毋庸置疑,就今天的东北亚形势而言,对于历史的不同态度,确该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