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历史,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史上那些圣贤的美德是与生俱来的,却忽略了圣贤当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诱惑和堕落机会。他们能达到人品的高峰是如何地不容易?而且,他们的伟大人格又是由哪些元素铸成的呢?
例如诸葛亮,后人往往赞叹他的清廉自守,却并不知道他当时面临多大的物质诱惑,他又何以能抵御这些诱惑,成就高尚的人格。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才能真正地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正面的元素。
蜀相诸葛亮
曾时时面临巨大的物质诱惑
自从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大权,后主刘禅尊他为“相父”,蜀国的军政和经济都是他在经营。
我们在《三国演义》里只看到他在军事上的传奇经历,却不知在这些传奇战争的背后,是海量的物质供给,包括粮草、兵器、帐篷、舟车等——大家最熟悉的木牛流马就是军粮运输工具,这一切都要经过诸葛亮亲手操作。
在《诸葛亮集》里,就有几则关于他负责兵器供应的例子。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用斧头去破坏敌人的防御工事——鹿角,结果导致一千多把斧头损坏。不是敌人的防御工事太坚固,而是蜀国的武器太豆腐渣。为此,诸葛亮写了一篇《作斧教》,严肃批评这些军用斧头质量不过关,“前后所作斧,都不可用”。幸亏敌人已经被击溃逃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诸葛亮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自己亲手设计了一批战斧,并且监督生产,结果用了一百多天,这些斧头不见损坏。于是诸葛亮说,“余乃知彼主者无意,宜收治之”,我知道这是那些主管生产的人没有用心,应该抓起来追究责任。此事一则可见诸葛亮做事之细致,二则可见诸葛亮既是前方军事统帅,同时也是后方军用物资的生产供应负责人。
还有一则手令名为《作钢铠教》,具体内容为:“敕作部皆作五折钢铠,十折矛以给之。”大意是命令生产部门(作部)生产一批“五折钢铠”和“十折矛”供应前线。所谓“五折”和“十折”,是说铸造过程要经过五道和十道程序。这样精打细造的铠甲和长矛,也是诸葛亮一手操办的。
第三则资料是《作匕首教》,大意是生产五百枚匕首,供给前线的骑兵。
诸葛亮不只亲手操办兵器、铠甲的生产和供应及军粮的运输,还掌管蜀国的大型工程。《三国志》的“诸葛亮传”记载:“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诸葛孔明喜欢建造官府设施、驿馆、桥梁和道路,据说蜀国的宫殿就修建得富丽堂皇。当时有人问诸葛亮为何要把一个小国的工程建设得如此宏大,诸葛亮回答道:和魏国、吴国相比,必须树立汉王朝的规格。大家所熟悉的还有他派人维护都江堰,这也算是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
可以设想的是,如果从一个有贪念的人眼光来看,这些军用物资和兵器乃至工程建设,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利益空间。然而,经手这一切的诸葛亮又如何呢?他的财产清单如下:成都有八百株桑树,薄田十五顷,这都是朝廷分给他的。吃的穿的全靠工资收入,“悉仰于官”,绝对不做别的经营,“不别治生”。最后的情况就是“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家里半尺多余的布都没有,外边没有多余的收入。
诸葛亮用生命兑现了自己的清廉许诺,《三国志》赞叹其“及卒,如其所言”,等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的清廉跟他所说的一模一样。
以上罗列的材料说明诸葛亮其实也面临巨大的物质财富诱惑,然而,他的节操为什么没有碎为一地呢?固然与个人修养有关,我们还要看具体的时代背景。
东汉的人品监督
士人如果口碑不好 就无地自容
诸葛亮、曹操、刘备这一批三国巅峰级别的人物,其实都是东汉培养出来的精英。两汉的文化除了铸造他们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外,也铸造了他们非凡的人格,这往往是人们所忽视的。东汉是一个提倡什么风气的时代呢?它是一个很看重口碑的时代,而具体的口碑就是对于人物的“品藻”,即对于一个人物品行才能的界定。这项工作是由德高望重的文化大师主持。
当然,后期的东汉风气十分败坏,汉桓帝和汉灵帝是出了名的昏君,卖官弼爵,民不聊生,导致黄巾起义。然而,在士大夫、读书人这个群体里,却还近乎“顽固”地坚持高尚的节操。士大夫们当中的德高望重者,会经常对一些人物作出品评和界定,这叫做“清议”。尽管“清议”并不影响其仕途和经济利益,然而,只要稍有羞耻感的人就会为之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