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隐忧:香港版“谍战风云”

2014-07-18
来源:南方周末

 

 

  2013年6月13日,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任职的斯诺登目前藏匿于香港。图为报亭售卖的报纸头条多为此事的报道。 (东方IC/图)

  原标题:隐忧:香港版“谍战风云”

  文/于冬

  百年来,除“东方之珠”的美誉之外,香港一直有着“间谍天堂”的绰号。作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很多来自隐秘战线的冒险家们来到这里,他们在常人所看不到的竞技场上激烈较量着。

  如今,香港作为搜集中国内地情报资讯据点的历史地位已经不断下降,鼓动本地反对派势力牵制中国,是外部势力更感兴趣的问题。

  “这可不仅仅是个U盘,只要拨一下这个小开关就可以录音,放在别人面前他都不知道噢!”

  位于九龙半岛西北角的深水埗电子产品市场,是香港有名的“跳蚤市场”。狭窄的街道,聚集着众多面积狭小的电器商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几乎各家店铺都多多少少出售监听监视设备:有车钥匙大小的微缩摄像机,U盘造型的录音笔,能接收远距离通话的放大器……物美价廉,多数价格不会超过1000港币(折合人民币800元左右)。

  “这都只是很入门级的设备。”一位麦姓店主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

  这里,只是香港“窃听文化”的一个缩影。

  香港知名的Kroll企业情报调查公司曾做过统计,窃取股市赚大钱的商业情报最受青睐,而受雇安装窃听器者,大多是清洁工人,他们的工作一般人不会在意,也少有人会注意到他们的真实身份。安装一个窃听器,也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

  防不胜防的窃听设备溢于民间,反窃听的生意便应运而生。如今,越来越多的跨国银行、大公司和规模较小的香港公司为预防万一,都雇用专人定期检查、清除办公楼内的窃听器。香港某资讯调查公司工程经理尼克杜德尔曾在英文《虎报》撰文称,彻底检查一个约200平方英尺的房间需要四五个小时,检查电话、电传机和电脑,则需要一两天时间。

  2014年6月,香港政府正在酝酿成立“网络安全及科技罪案调查科”。此举是对网络自由空间的侵犯,还是有助于抛掉“间谍天堂”的帽子,港内舆论争议不断。

  百年来,除“东方之珠”的美誉之外,香港一直有着“间谍天堂”的绰号。作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很多来自隐秘战线的冒险家们来到这里,他们在常人所看不到的竞技场上激烈较量着,让香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间谍天堂”。

  真实的情节,远比影片《窃听风云》惊心动魄。

  何以成为间谍的天堂?

  随着斯诺登安然无恙地离去,各国间谍更加珍视香港“友好的政治环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香港的认识,依旧停留在《窃听风云》、《无间道》之类的感官世界中,似乎与谍战无关。二战时,香港曾与里斯本、卡萨布兰卡并称“世界三大谍都”。

  香港何以成为间谍的天堂?

  很大原因在于香港的法律、文化和理念,也部分得益于香港高度的国际化水平,以及毗邻内地的地理位置。当前,香港与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免签协议,人员往来便利。

  香港特区政府稍早前的统计资料显示,每天有几十万人次穿梭于香港、中国内地以及其他地区。频繁、庞大的人群流动,为情报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掩护。

  随着美国前特工斯诺登从香港安然无恙地来去,各国间谍更加珍视香港“友好的政治环境”。

  与内地不同,香港承认双重国籍。倘若一名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英籍香港公民,一旦被发现从事间谍活动,即便港府打算将其驱逐出境,对方如果向法院提起诉讼,港府就会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中——香港没有禁止间谍活动的法律。

  如斯诺登,即便在他国从事间谍活动,事后出逃香港,香港政府也无权将之引渡出境。根据香港法律,引渡的对象必须在香港本土犯罪,何况从事间谍活动在香港并不属犯罪。

  不过,尽管香港的法律制度对情报人员相当有利,谍报人员还是小心翼翼,因为充斥在“间谍的天堂”里还有暗杀等潜规则。

  相比传统的窃听,大数据时代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将窃听技术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斯诺登披露,美国曾对设于香港中文大学“碧秋楼”的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进行监听。该中心是香港互联网数据的交换中心,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香港发出的互联网信息都在此流转。

  犹如道破“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男孩,斯诺登2013年逃命香港时,顺带把美国的间谍活动暴露在镁光灯下。

  “特区政府在截取通讯时会向本地互联网供应商提供目标人物的IP地址或网址,然后服务商便会披露目标人物的姓名、电话、地址与身份证号码。”香港大学网络与资讯安全副教授邹锦沛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香港政府监测网络异常流量是要受到本地法律严格规制的,可是对于外国情报部门的出没则基本无计可施。”

  披露美国的间谍活动之后,斯诺登还不忘讽刺说,“我肯定,他们在下周将会很忙。”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斯诺登还证实,中情局的香港分站设在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内,至少潜伏着15名中央情报局(CIA)特工。

  多年来,除搜集香港本土的情报外,这些特工人员还以香港为跳板,开展针对内地的间谍活动。1997年,中国相关部门就破获一起间谍案,主犯约瑟夫·陈利用美国驻港总领事馆空军上校联络官的身份,以香港为跳板,多次前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搜集军演等情报。

  改革开放前,日本谍报机关通常会在香港开设一家贸易公司,伺机借助“广交会”,进入中国内地。在《自卫队秘密谍报机关》一书中,前日本自卫队情报人员阿尾博政记录了自己在香港及中国内地从事间谍活动,多次炫耀拍摄到新型战机的“功绩”。如今,以获取经济情报为主的日本情报员,对香港保钓团体越来越感兴趣。甚至有香港媒体披露,日本在香港保钓团体内部安插有卧底。

  “英国人走得并不干净”

  议室的墙壁中、地板下,甚至卫生间的马桶底座旁都发现有窃听器。

  中环——香港的政治和商业中心,跨国金融机构以及外国领事馆林立,衣着光鲜的各色人员不时出入其中。而正好位于金融街中心的兰桂坊酒吧街,也一直洋溢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气氛。

  现实中的中环没有刀光剑影,情报暗战却毫不逊色。

  1997年回归之际,驻港部队接收位于中环添马舰基地的威尔士亲王大厦时,赫然发现大厦内部很多隐蔽之处都被装了先进的窃听器。

  “撤退的时候,英国人走得并不‘干净’。”驻港机构人员朱军说,会议室的墙壁中、地板下,甚至卫生间的马桶底座旁都发现有窃听器。这些窃听装备很先进,不会像普通的窃听设备那样,通话时会干扰双方的通讯;即便这些窃听器发出声波信号后,普通的反窃听侦查仪器也很难检测到。

  回归后的几年间,这座大楼几乎处于停用状态,驻港部队也未像英军那样将添马舰基地用作司令部。

  2006年5月2日香港《明报》报道,威尔士亲王大楼装修拆除一幅墙壁时,再次在墙身内发现窃听器。当时,驻港部队回应相关新闻报道时,并未正面回应是否发现窃听器,但承认曾对大楼进行过正常的维修和保养。《明报》还援引驻港部队新闻发言人话说,“搬入前已做妥相关的安全检测。”

  这意味着,这些窃听设备也有1997年之后被安置的可能性。甚至有香港媒体认为,驻港英军是在1996年8月之后,经四阶段陆续撤离香港,这期间防卫松懈,不乏其它势力乘乱潜入军营安装窃听设备。不过,众多势力之中,与香港利害关系最甚者当属英国。

  2005年6月,曾荫权就任香港特区第二任行政长官,决定将官邸迁回“港督府”(回归后已改名礼宾府)。入住前的装修中,就在宅邸内发现有大量窃听器。难怪1997年董建华上台后不肯进驻“港督府”,而是将自家宅邸定为特首官邸。

  中英之间长达二十余年的那场情报战,至今余烬犹在。

  当时,堪与美国中情局媲美,英国军情五处的势力在香港一手遮天,它曾直接控制香港警察政治部。一些港英时期的老警察回忆说,街头巡逻时看到枪战,只要持枪者亮出证件说,“SB(Special Branch,政治部的英文缩写),做事!”巡警望而旋走。1995年,“政治部”正式宣告解散,其部分业务转移到英国驻港领事馆内。

  不过,另一个情报部门——军情六处的活动倒是一直很低调,即便在港英政府中也没有设立对口单位,仅在小西湾附近山上,军情六处有座监听站,现已拆除。

  今日的香港自由繁荣和平安依旧,表面平静之下,却是暗流涌动。窃听活动在政商界本不足为奇也不足为虑,然而日渐浮上水面的政治活动,只怕是会让社会承受一定的压力。

  “外部势力”真实存在?

  伴随着改革开放,香港作为搜集中国内地情报资讯据点的历史地位已经不断下降,鼓动本地反对派势力牵制中国才是他们更感兴趣的问题。

  2013年9月14日,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和中文媒体《明报》上同时出现文章《选举、民主和香港的未来》,作者英国外交大臣施维尔毫不避讳地说,英国有一千家左右企业以香港为基地,“香港的未来关系到英国的经济利益”。

  优雅的外交辞令意味着,“米字旗”虽已从权柱上落下,英国人却不甘心离港。英国仍希望通过扶植在港的政治代理人,延续其对香港的政治、经济影响力。

  而按照社科院亚太所叶海林副教授的观点,对于“外部势力”来说,如今,香港作为搜集中国内地情报资讯据点的历史地位已经不断下降,鼓动本地反对派势力牵制中国,才是他们更感兴趣的问题。

  政略不谋而合,与施维尔的言论相似,末代港督彭定康就曾在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部署:英国要敦促盟友一道维护香港“自主权”,“做到英国撤出香港了,但英国的影响力永远不会从香港撤退”。

  最近,香港社会风云再起,西方情报机构在港的活动并没有消停。一名驻港机构代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些“境外势力”有的以外交人员身份,有的则以经济文化等身份在港,他们随时服务于“英国的需要”,其“行动中心”就位于英国驻港总领事馆内,其行动风格非常低调,难以被抓住把柄。繁华的中环或金钟等地,外交人员不时穿梭于五星级酒店内部的咖啡厅内,与之密切接触的则是香港政商界名流。

  2013年底,香港《文汇报》刊发署名“徐庶”的评论文章,列出英国利用情报机构渗透香港内政的六条罪状:目前在香港廉政公署等机构内,仍有部分港英时期的官员任职,他们不时会对香港局势有所影响;而一些政治势力与英美关系亲密,如2014年春,香港某知名媒体被曝曾接受美方资金援助。

  美国众多的驻外领事馆中,驻港领事馆人数最多。美国时政杂志《地缘指导》披露,其驻港总领事馆的外派人员常年保持在300人以上。而去年曾在国内网络流传的纪录片《较量无声》则认为,美国驻港外交人员约500人,他们“在文化、商务、外交人员身份的掩护下在港搜集情报,甚至打学术招牌渗透某大学主管的文化研究中心”。

  国际上,驻外使领馆公开的职能之一便是观察驻在国或地区的情况。每星期,这些驻港情报收集人员都要撰写报告,以便向本国汇报。所以,他们每周要不停地针对一些时政热点,找寻相关人士面谈,了解内幕,分析趋势。

  不仅单打独斗,西方国家的外交代表和情报机构还在港分享情报。香港《镜报》2013年11月的专栏文章说,美国领事馆会定期或不定期举行驻港“七国领事会议”,内容是通报中美活动、协调对香港问题的看法和行动。于是,该会议又被称为“七国情报小组”,地点一度设在中环的“外国记者俱乐部”。2013年才到港履新的美国驻港总领事夏千福作风高调,上月更率领英国、德国等七国领事,浩浩荡荡进军深水埗区探访,英国驻港总领事吴若兰近日也被发现高调与多名反对派议员共进早餐谈政改。

  近些年,美英两国政府对于香港内部事务的公开表态,以及不断被曝光的外国政府、组织日渐活跃的证据,则让人怀疑香港是否也成为了他们牵制中国的棋子之一。

  (应受访者要求,朱军为化名。)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