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因為微博,騰訊與新浪打得不可開交,雙方僅推廣就耗資數千萬元,如今騰訊微博竟連馬化騰也弃之不用。IT巨頭如此之快地顛覆了自己,其濤天之浪更讓傳統媒體,難以堅守自己的地盤,一項統計表明,去年傳統媒體廣告收入都有3到4成的大降,紙媒在掙扎,也走入了最壞時刻。
新媒體色彩不足
這樣的時刻,任何的一項改變,都是惹人注目的。上海報業集團推出的首個改革成果澎湃新聞。從形式上來說,手機客戶端的產品已有不少,澎湃新聞并不新鮮。若用互聯網產品維度去考量它,可謂漏洞百出,一位產品經理在網上「十問澎湃」。而私下討論時,不少人則稱何止十問。其最引以自豪的創新追踪與提問,在某種程度上只是擺設,并沒有太多實際的互動,它的身上新媒體的色彩并不濃厚。尽管不完善,但是憑著三四百號記者,它打出了原創和獨家的牌,從目前來看,這也是它比以「抄」為主互聯網媒體,最大的優勢。但這個優勢能持續多久,當三四個億的投資消耗殆盡的時候,這種新瓶裝舊酒的模式,還能繼續撐下去嗎?從目前情况來看并不樂觀。紙媒敗下陣來,就是因為人們已習慣由門戶網站提供的免費新聞模式。成本降不下來,澎湃無論自稱是多麼強大的新媒體,若廠家不認,廣告上不去,澎湃可謂是背上的包袱更重,因為它們已大規模的消耗了可用的資源和人們的期望值。
憑什麼來發力
自恃做社會新聞快不過新媒體,做財新新聞沒有足夠人才儲備的澎湃,最后把它們的突破口選擇在了時政新聞。尽管這是個可能帶來奇跡的突破口(當年一篇《東方風來滿眼春》讓深圳特區報名揚海內外),但外媒評價這方面的新聞,內地只有宣傳,沒有真正意義客觀中立的新聞。澎湃能跨過這道內容的門檻嗎?不聽話的谷歌被流放了,澎湃一個基於體制內的產物,它又有多大挑戰體制的慾望和能力。在靈童的印象中,真正把時政新聞做得有些力度的是當年的南方周末,但最后也迫於壓力選擇了退縮。澎湃要想超過當年的南方周末不容易,而且它還身處新聞管制比廣州更嚴格的上海。因此,澎湃與新媒體無關,只與體制話語權有關。最近有關澎湃的討論幾乎圍繞這四點展開澎湃意味著什麼?帶來了什麼?突破了什麼?改變了什麼?但卻很少有人去討論這四點之間內在聯繫。靈童不想把澎湃看得太高,正如媒體人調侃的不是它做的好,而是其它太爛。借用一位資深媒體人說法,它是在新聞管制和新聞自由嚴重對立背景下,用新聞專業理想來包裝「宣傳控制目標」的新黨媒。有了這樣的定位,它的突破就是有限的。
靈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