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新市民將會難倒誰?

2014-07-28
来源:香港商报 杜潔菡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周到山東考察,在德州市袁橋社區警務室關切地向詢問戶籍民警,關於新市民的落戶手續及待遇等問題。這里所說的「新市民」,是指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城市下崗人員和兼職的异地在校大學生等群體的集合。其中,前者及其隨遷家屬占比最大,總人口數超過2億人,為他們提供與原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就業、醫療、養老和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務,是中國城鎮化大業的重中之重,是各級政府工作的核心。由以上表述來看,政府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進程,實質上就是其向龐大人群兌現一系列福利保障承諾的過程。而根據國家發改委今年3月中旬公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完成任務的時間為6年。不論是基於政治還是基於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實現不同區域的居民公共服務和社會權利均等化都是無比偉大光明的。可這種只從需求出發而未充分評估供給能力的思維模式,很可能導致計劃在執行階段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困境:其一,部分城市現有承載力的提升空間已不大或改善起來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例如,廣東成為第一常住人口大省后,大量新市民子女的就學需求和有限的教學資源之間的矛盾便不斷升級,在此情况下講提升市民化率,很可能激化老市民與新市民為爭奪資源而形成的對抗情緒;其二,實現龐大人口的市民化需以巨額的財政成本為支撐。例如,建校舍需要錢,建更多的醫院需要錢,就連幫助「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培訓他們掌握城市就業技能也需要大量的錢,已經被地方債問題困擾得捉襟見肘的各地方政府真的能在短短6年內完成這些任務嗎?如果不能,會出現怎樣的結果?這一點,現在就已經能看到苗頭了——官員大筆一揮,直接在戶口本上實現「農轉非」,至於原本與戶籍捆綁在一起的市民待遇時能否同步兌現,便由它「民不鬧官不辦」了。長此以往,政府難免要在將來攤上一個「口惠而實不至」的罵名。

  「實事求是」的精神仍然是當代社會建設之必須。從這一點來看,政府制定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權利均等化」規劃,不能光圖「看上去很美」,而是應當老老實實地回到與財政能力匹配的漸次推進路徑上來。同時還應該在賣地之外尽快開拓出一個或多個能隨人口增加而增長的財政資金籌集渠道。「兩年內趕英超美」的故事,現在已經吃不開了。杜潔菡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