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7

被歷史一筆帶過的陳蘭彬

2014-08-04
来源:香港商报

   天公不語對枯棋

  被歷史一筆帶過的陳蘭彬

       

  142年前的8月,30名身穿清朝官式禮服的幼童,從上海登上一艘日本輪船,花了28天橫渡太平洋,抵達美國三藩市,然后在9月22日到達美東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城,開始了他們留學美國的生活。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正式派遣的出國留學生。而第二、三、四批留學幼童各三十人隨后於1873、1874和1875年到達,凡120人。以抵達美國時的年齡算,最大的16歲,最小的才10歲。1881年留美幼童被清政府召回,這一事件史稱「留美幼童公案」。特約撰稿人東方亮

  兩個出身截然不同的廣東人

  當時,帶領這些幼童赴美的是兩個廣東人,但他們的出身,是很不一樣的。陳蘭彬,廣東吳川人,1853年中進士二甲第七名,翰林出身;容閎,廣東香山香洲(今珠海)人,1854年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是中國第一個在美國畢業的大學生。從年齡上說,陳蘭彬生於1816年,比生於1828年的容閎大一輪。當時,他們的身份分別是清政府特設的「幼童出洋肄業局」的正副監督,一個四品,一個五品。

  140多年過去,這段歷史已經被淹沒在當年參與其中的所有人的身后。不過,對陳蘭彬和容閎之於這段歷史的貢獻,專門研究中國留學史的許多史家,一直存在著一種傾向,貶陳褒容:對容閎的著墨居多,比如稱容閎是中國留學的代名詞、中國的留學教育之父,溢美之詞不少;而對陳蘭彬,總是有意無意地一筆帶過,甚至是予以負面的評價。有意思的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榮休教授愛德華狺羅茲(Edward J﹒M﹒Rhoad)十年前發表過一篇題為《容閎的陰影之下》的文章,認為在留美教育問題上,容閎有貢獻,同時,過去的研究,容閎的光輝蓋過了其他人,誇大了他的貢獻,忽視了其他人的成就。這里所說的「其他人」,自然包括被「極少提到的」陳蘭彬,是容閎在1872年至1881年的直接上司。毫無疑問,容閎是留美學童計劃的倡導者。1855年他從美國回來,直到1872年第一批學童成行,容閎都在推動他的這一計劃,甚至也向太平天國推銷過他的這一方案,但一直沒有結果。1870年,「天津教案」發生,時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前往處理,陳蘭彬等隨行,其后,丁日昌亦被派往天津協助曾國藩,容閎則是丁的譯員。很多事情的轉機,可能會發生在瞬間,在天津,容閎推行多年的計劃,終於出現了轉機。應容閎之請,丁日昌向曾國藩重提容閎的留學計劃,得到曾國藩首肯,其后,曾國藩和李鴻章聯名上奏,推動其事。

  陳蘭彬:曾國藩幕府要人

  其時,陳蘭彬已是曾國藩幕府要人。咸豐三年(1853年),陳蘭彬參加會試,中進士二甲第七名,被欽點為翰林院庶起士,充任國史館纂修,后來進入刑部任京官,直到1868年加入曾國藩幕府,這是陳蘭彬參與洋務運動發端。曾國藩幕府之盛自古罕見,近世無匹,超越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諸人,成天下一時之最。近20年間,他為了辦理軍政、糧餉及軍工科技諸務,所設機構不下數十,招聘幕僚近400人,一則治事,一則育人,從中產生出一大批各類人才。曾國藩向來被人稱為「正人」,鐵面無私,要得到他的賞識、信任,并非易事。1868年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奏請將陳蘭彬等八人調補直隸,時有「八賢之目」之稱。在《直隸請調人員清單》中,曾國藩稱「刑部員外郎陳蘭彬,……學優識正,練達事務,擬仍帶至直隸襄辦一切」。陳蘭彬報到后,曾國藩日記多次記載「與陳荔秋(陳蘭彬字荔秋)等久談」。1870年,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又向朝廷遞交《奏帶陳蘭彬至江南辦理機器片》,把陳蘭彬帶至江南辦洋務,出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總辦,同時,曾國藩推薦江蘇巡撫丁日昌為制造局督辦。這是日后丁日昌推薦陳蘭彬為留美學童監督的伏筆。江南制造局是清政府經營的新式軍用企業之一,是當時的最大的軍火工廠,1863年曾國藩選派容閎赴美購辦「制造機器之機器」,1865年購回第一批機器。不過,容閎買回機器之后,史料未見容閎參與江南制造局的日常運作。這應該是陳蘭彬和容閎時空有點錯開的交集之一。如果說容閎是江南制造局的采購總監,那丁日昌是董事長,陳蘭彬是總經理。當時,江南制造局管理人員設有督辦、總辦、提調、委員、司事等,顯然陳蘭彬是負責日常工作的。

  陳容聯手推出

  第一份留美章程

         

  曾國藩最早提及幼童出洋事宜的奏折,正是那份《奏帶陳蘭彬至江南辦理機器片》,并稱「攜帶子弟等赴國外者,陳蘭彬及江蘇同知容閎輩,皆可勝任也」。1872年2月27日李鴻章草擬《派員攜帶幼童出洋并應辦事宜疏》,與曾國藩聯名上奏,明確提出了要派什麼樣的人,陳蘭彬、容閎依然是曾國藩、李鴻章心目中的不二人選。曾國藩稱:「所有攜帶幼童委員,聯絡中外,事體重大,擬之古人出使絕域,雖時地不同,而以數萬里之遙,需之二十年之久,非堅忍耐勞,志趣卓越者,不足以膺是選」,認為陳蘭彬「夙抱偉志,以用世自命」,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經世致用的人。曾國藩和李鴻章提出這一奏折之后一個多月,曾國藩去世,留美幼童事業,由李鴻章一人獨立支撐。其后,陳、容二人聯手推出了第一個留美教育章程,這是留美學童從容閎提議落實的一種執行方案,沒有陳、容聯手的這一方案,容的設想仍然是空中樓閣,無法落地,也無法實行。尽管容閎其時是江蘇同知,是丁日昌的屬下,但丁日昌推薦留學正監督的人選是陳蘭彬,而不是容閎。歷史無法假如,假如當時選擇容閎出任正職,容閎的留美學童計劃,一定不會走得太遠,甚至可能邁不出國門半步。

  丁日昌薦任老謀深算

  在這一點,丁日昌可謂老謀深算,也深知大局,知人善任,丁對容說,「君所主張,與中國舊學說顯然反對,時政府又甚守舊,以個人身當其冲,恐不足以抵抗反動力,或竟事敗垂成。故欲利用陳之翰林資格,得舊學派人之共事,可以稍殺阻力也」。后來,容閎在一篇文字中,對丁日昌的「思慮周密」極為佩服。曾國藩、李鴻章奏派陳蘭彬、容閎為留學肄業局正、副監督,主要還是出於對留美幼童教育的考慮:「蓋以純甫(容閎)熟悉西事,才干較優;荔秋(陳蘭彬)老成端謹,中學較深,欲使相濟為功也」。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后來清廷換了三次出洋肄業局的監督,區諤良(1875~1879)、容增祥(1879)、吳嘉善(1879~1881)分別接任了監督,都沒有考慮容閎接班掌握出國學童的大局。陳蘭彬在出洋肄業局任監督的時間是1872年9月至1874年冬天,前后兩年多。1874年,清政府派陳蘭彬前往古巴調查華工受虐,然后回國協助總理衙門與西班牙就古巴華工問題進行談判。1875年,最后一批學童抵美,也在這一年,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派遣國外常駐使臣,陳蘭彬被任命為駐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公使,而容閎則再度作為陳蘭彬的副手,出任駐該三國副使,也就是說,容閎一直在陳蘭彬的節制之下。陳蘭彬和容閎之間,在學童管理方面向有分工,尽管兩人的處事風格不同,想法也多有分歧,但并沒有白熱化,留美學生也仍在美國繼續學習。直到1880年底,江南道監察御史李文彬,上奏朝廷要求將留美學生「一并撤令回華」,在他眼里,留美學生「或習為游戲,或流為异教,非徒無益,反致有損」。當時朝野反對勢力把反對留美的聲勢推向高潮,因為李文彬的奏報,朝廷問責李鴻章以及陳蘭彬和時任監督吳嘉善,要他們拿主意。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