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7

李鴻章欠陳蘭彬一個公道

2014-08-04
来源:香港商报

  提出全部撤回的其實是吳嘉善。陳蘭彬在上奏,稱自己在1875年之后已經離開肄業局,局內事務已不過問。朝廷問責下來時,吳嘉善從哈特福特跑到華盛頓找到陳蘭彬,吳向陳述事時極力主張「將局裁撤」,陳予以勸阻,則對吳說,「以擬何辦法,總宜諮呈南北洋大臣酌奪」,同意向朝廷匯報。容閎則大怒,罵吳是「留學界之大敵」。問題出在李鴻章1881年給總理衙門的一份題為《論出洋肄業局學生分別撤留》的函件,他在函中指出陳蘭彬「堅持全裁之議」,將吳嘉善原先堅持全裁的意見,理解為是陳蘭彬的,而總理衙門弈*等據此擬就的一份奏折給陳蘭彬定了調,「全部裁撤」是陳蘭彬提出的,卻絕口不提吳嘉善,清廷隨即提前撤回幼童。於是,陳蘭彬成撤回學童的罪人,他曾經感叹,「天下事敗之甚易,成之甚難」。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用當時人的話說,陳蘭彬、容閎時代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清末宣統皇帝之師陳寶琛一首《感春》中有句:輸卻玉塵三萬斛,天公不語對枯棋。蒼天面對著這樣的一個時代,也如同面對著一盤困頓的枯棋,無能為力,遑論陳蘭彬、容閎。1884年4月,慈禧借中法戰爭清軍戰敗之機,罷免弈言斤為首的軍機五大臣,時任總理衙門的陳蘭彬卷入其中,成為犧牲品,告老還鄉,主持高州高文書院,編纂《高州府誌》、《吳川縣誌》、《石城縣誌》,1895年去世,終年79歲。1875年,容閎和美國小姐Mary Kekkegy結婚,婚后生有二子。《西學東漸記》於1909年在美國出版,1912年4月21日,容閎於美國去世。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