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怎样创作一首合格的神曲?

2014-08-05
来源:文学报

最近,由“筷子兄弟”执导并主演的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正在火热上映中,导演肖央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之所以取得票房好成绩,与电影的主题曲《小苹果》密不可分。

早在电影放映之前,《小苹果》就已经作为宣传曲目登录网络,刚一面世就以它简单的旋律和轻松幽默的歌词征服了广大网友,成为了继《最炫民族风》和《江南style》之后的又一首网络神曲。短短几天之内,众多模仿和恶搞版本便扑面而来,使得这首歌曲迅速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对电影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为了制造这样一首合格神曲,电影公司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小苹果》词曲由“筷子兄弟”的王太利亲自操刀,MV 全程在韩国拍摄,并且花重金请来了《江南style》的编舞为《小苹果》设计独特的舞步。事实证明这种付出是完全值得的,根据电影频道的采访,许多观众明确表示,他们之所以去影院观看影片,就是因为这首《小苹果》。所以说,把《小苹果》称为《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票房走红的大功臣,一点也不过分。

这些年来,“网络神曲”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影响力也早已超越网络范畴,甚至突破地域和文化的藩篱,形成了环球同此凉热的奇观。比如2012年的《江南style》就以一首纯韩语歌曲席卷全球,登上美国公告牌排行榜亚军,为创作者朴载相带来了过亿元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这在以往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从《最炫民族风》《爱情买卖》,到《法海你不懂爱》《小苹果》,中国的网络神曲创作者们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开动脑筋,挑战着所有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神经。奈何有些创作者不得其法,使一些作品流于低俗色情之嫌,不仅不被大家接受,反而砸了自己的招牌。

那么,怎样来创作一首合格的神曲呢?

首先,歌曲的旋律一定要朗朗上口,能洗脑是必要条件,让听众只要听一次耳朵里就会不自觉地回响起这首歌,嘴里就会不自觉地哼唱起来,欲罢不能。英国雷丁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毕曼将这种现象称为“耳虫现象”,就好像一只小虫子在你的耳朵里嗡嗡叫着却又赶不走。

实际上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只是一种感觉后象,是人体在强烈刺激结束之后,感觉依然暂留一段时间的生理现象,刺激越强烈则停留时间越长。具体到听觉而言,越熟悉的旋律造成的刺激会越强,产生的“耳虫现象”就会越明显。

让我们来看看《小苹果》的旋律吧。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曾在他的网络自媒体节目《晓说》中谈到,中原民族自古对音乐就不是特别精通,国人最熟悉的节奏其实始终只有一种,叫做大秧歌。

呛呛呛呛起呛起,呛呛呛呛起呛起……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看到了吧,原来所谓神曲的节奏我们早已听了上千年,难怪一听之下就会感到莫名的亲切和熟悉,身体还会不自觉地扭动起来。其实就是大秧歌。

除了旋律之外,歌词的通俗易懂、幽默风趣也是成就一首神曲的必备条件。直白简单,并且多次重复,让人可以轻易模仿,以达到传播的效果。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一句歌词,在《小苹果》中就一共出现了六次。而在一般的音乐作品中,这种重复不会超过三次。

《纽约客》怪才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曾经提出过一个制造流行的“引爆点”理论,其中心思想是说,想要引爆一次流行,必须经由个别人物引领,进而带动大多数人跟风的过程。

然而我们分析《小苹果》的传播趋势就会发现,这首神曲从“诞生”到“引爆”,似乎并没有经过一个由所谓“内行”到“联系人”再到“推销员”的传播过程,而是直接就以一种爆发式的传播姿态,闯进了每个人的视野。不可否认其中必然有明星的推广效应,但是总体上来说这却是一次彻底的由受众所主导,由下而上的流行引爆。

其实说到底,《小苹果》 等网络神曲的流行,还是符合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数字时代的公民,在越来越严峻的社会压力之下,需要将娱乐作为一个突破口来释放情绪,并且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社交需求。《小苹果》的诞生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于是干柴遇到烈火,一发而不可收拾。

然而在这个所有流行都以百倍速度加快传播的时代,所有的流行也同样会以百倍的速度加快消亡。过度曝光的同时必然会带来过度的熟悉与厌倦。曾经走红的神曲《江南style》仅仅在一年之后便已成为明日黄花,“鸟叔”朴载相也在演出时被嘘下台,风光不再。

在这个传播加速的时代,如果我们仅仅把目光投向那一霎那的绽放,必然会忽略很多永恒的美好。如果我们的行销者在考虑到流行和传播的同时,多为作品注入一些思想和判断,那么我们的作品说不定可以走得更远。

话说回来,《江南style》在疯癫的外壳下依然包裹了对社会不公和享乐主义的批判,我们的《小苹果》除了那扭动的腰肢之外,又包含了些什么呢?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