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自然景观丰富,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古朱提银的主要产地、南丝绸之路的古驿站,有著名的马厂、野石新石器和乐马银矿古遗址及新街坪地营、转山包清代古战场遗址,有清雍正年间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拖姑清真寺,有仙人洞、天生桥、乐红石林、梭山黑石天然大溶洞、轿顶云海、梨园春色、砚池波光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具有悠久的开发史和巨大的开发前景。
牛栏江大峡谷
牛栏江是长江上游金沙江段的一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的嘉丽泽。牛栏江是一条跨越云贵两省的江流,在江底乡江底村一个名为“老熊洞”的地方进入鲁甸县境,从这里开始,她便多情地在鲁甸大地上从南到西径直往北环抱了101公里,自然地成为鲁甸同会泽县、巧家县的行政区划分界线。牛栏江峡高谷深,江流曲折,两岸沟壑纵横,峰岭绵延。平缓处,江滩宽阔,水流轻曼;陡峻处,江面狭窄,江水湍急;回旋处峰回路转,跌宕处狂舞高歌。江岸山岭平均高差近2000米,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立体气候十分明显。牛栏江峡谷有着十分奇特的地貌特征,沿岸的山岭分3个层次重叠,最下一层是陡峭的斜坡,中间一层是垂直的悬崖,最上一层又是倾斜的大山,于是两岸合在一起就将峡谷拼成了下部V型、中部方型、上部倒八字型的美妙曲线,这一奇观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有学者将牛栏江峡谷称作“最神奇的东方峡谷”。
环抱鲁甸的百里长峡中,像美丽珍珠般串织着6座梯级水电站,高峡平湖更增添了峡江的壮美,也为牛栏江百里峡谷风情带来了更多的诗情画意。
江底四桥
江底古镇是昭通市最南端的一个小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曲靖市会泽县和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的“两省三地市三县”结合部,距离县城驻地仅30公里,是昭通市的南大门。从古至今,这里都是中原进入云南腹地的交通要塞,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又称朱提道)”,都途径江底,诸葛亮南征和两晋用兵亦取此道,咽喉川滇的江底古镇还是“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因而历史久远,开化较早。
第一桥,铁索桥。清朝中后期,朱提山大兴银矿60余载,交通运输日见频繁,对跨江大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朝廷专拨银两,在古代官桥基础上修筑江底大桥。智慧的工匠们结合当时的建桥工艺,建成了这座闻名遐迩的铁索桥。江底铁索桥也叫“永安桥”,竣工之初云贵总督锡良曾题书一联:“桥横铁索千年永,河汇金沙万里来”,刻石置于鲁甸方桥头,寄托了美好的祈盼与愿望。
第二桥,钢梁桥。建于民国时期。2007年,江底村民自筹资金新铺桥面,恢复两岸民用车辆过往。
第三桥,双曲拱桥。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为沟通南北公路交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桥,江底特大桥。属昭待高等级公路大桥,建成于2007年12月,桥高125米,距江面168米,跨径600米,建成时称“亚洲第一高公路桥”。
此外,在距离江底古镇4公里远的贵州省威宁县边界内,随着国道213线改道,上世纪90年代修通了另一座跨江大桥,使江底古镇形成了多桥的奇特景观。
江底因地处牛栏江峡谷底缘而得名,这里两岸群山巍峨对峙,壁立千仞,让人感到阳刚和粗犷,而从昆明市寻甸县一路流淌下来并穿境而过的牛栏江,又让人感到阴柔和浸润,“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造化把刚与柔、险与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无尽的遐想。
拖姑清真寺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礼拜真主、传播信仰知识的宗教场所,因而又称作礼拜寺。拖姑清真寺是云南省十大清真寺之一,为云南省著名古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拖姑清真寺位于鲁甸县城之东7公里外的桃源回族乡玉盘山中,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全寺由正殿、唤醒楼、无倦堂、后亭、厢房、水房、照壁等组成,共有殿、阁、亭楼30余间,大小庭院4处,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古寺四周良田环绕,河堤蜿蜒,树木成荫,田外山岳环抱,环境幽静。据记载,清朝武官蔡家地马姓先祖马鳞灿、马鳞炽因战功而获得拖姑封地,故带头捐资建造清真寺正殿,作为礼拜之所;后经住寺阿訇赛焕章牵头,到省内外募捐修建唤醒楼和厢房,此后又几经修葺,增建至现在的规模。拖姑清真寺以其建筑工艺独特、历史悠久而闻名,建筑技艺巧夺天工,无钉、无楔、无扣,结构科学合理,几经沧桑,数次地震,毫无倾斜崩塌,令人叹为观止,在省内有“祖寺”之称。
桃源乡龙头山清真寺
鲁甸县桃源乡龙头山清真寺县城8公里,距乡政府1公里左右,坐落在桃源坝区,始建于公元1746年,是一座古老的清真寺,清真寺周围有土地面积20多亩,建筑占地面积2360平方米,清真寺主体建筑有大殿、唤醒楼、南北厢房、教学楼、厨房、水房等共几十间。清真寺所辖范围,居住着穆斯林500多户,共计2000多人口,每天都有许多穆斯林到清真寺做礼拜,主麻日参加礼拜的有几百人,逢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高达700多人参加会礼。(文字来源:鲁甸县政府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