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王珈莉報道:昨日是國際防止自殺日,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公布了本港最新的自殺數字。去年本港每10萬人中,約有12.3人死於自殺,較2012年的12.8人低,但仍然高於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化自殺率;其中60歲以上長者的自殺率較其他年齡層高。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欠缺社交生活、孤立無援的人士,如獨居老人和隱蔽青年,是自殺的高危一族;呼籲政策制訂者與社會各界集結力量,制訂長遠戰略,共同改善福祉及挽救生命。
●去年10萬人有12人自殺死
葉兆輝在記者會上說,香港自殺率自2003年以來呈總體下降趨勢,但持續高於世衛的標準化自殺率,以2003年為例,標準化自殺率為每10萬人有8.9,本港的自殺率為12.3。當中本港60歲以上長者的自殺率相比其他年齡段為高,2013年每10萬人中約21.6,認為隨着香港老齡化,挑戰將更加嚴峻。另外,15至24歲和25至39歲女性的自殺率比2012年略有上升,分別由每10萬人約5.3升至7.0,及每10萬人有7.7升至9.2,情況令人格外關注。他說,欠缺社會支援、處於孤立無依狀態的人士,如獨居老人和隱蔽青年,是自殺的高危一族。
另據2011年一項社區調查 ,發現60歲以上的長者中,約一成三處於獨居狀態,其中約五成四較少或從不與鄰居交流,他們對生活滿意度亦只得4.06分,與其他與家人或其他老人同住的相比較低。
葉兆輝又以青年人為例,根據5月的電話調查發現,1010名12至29歲青少年中,約有百分之1至3在超過半年時間裏,大部分時候都「宅」在家,刻意迴避日常社交行為。相比其他同輩,這些隱蔽青年精神健康指標較差,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其境況同樣值得關注。
●隱青遇困難少面對面求助
他說,研究發現,隱蔽青年當遇到困難時,較少通過面對面方式,反而傾向在網絡論壇與人交流;但同時發現,不少人士有可能通過互聯網搜索行為接觸到新的自殺方法。他認為,互聯網無疑能帶來新途徑接觸隱蔽人群,而新科技亦有助針對個體度造更有效的自殺干預措施,但仍面對不同的挑戰,例如如何避免有風險人士被導向鼓吹或渲染自殺的信息。
●團體籲提高防自殺支援
葉兆輝呼籲社會各界,尤其是政策制訂者與媒介公司能意識到防止自殺的重要意義,制訂可持續的政策規範,如通過新聞報道、互聯網等媒介協助有需要的人士及時獲取支援,避免接觸到鼓吹或渲染自殺的負面信息。
他亦指,網絡支援很重要,長者很依賴人際關係,市區重建和人口遷徙都會破壞原本的人際網絡,故政府應盡力在城市規劃上維繫社區網絡。他又說,目前不少機構都已推出針對網絡的支援服務,希望未來可獲得更廣泛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