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全球蜗居形态百异 北上广青年并非最苦

2014-09-11
来源:海外网

   海外网9月10日电 当地时间9月7日,《每日邮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伦敦中心地带的房价上升速度约是职工平均收入的5倍。房价上涨使整个伦敦的租房需求迅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分解房”应运而生。实际上,除了伦敦,其他国家的大城市也在住房压力下,诞生了各式各样的蜗居房。

  伦敦流行“分解房”


  所谓“分解房”说白了就是一间二层的复合式单间房。“分解房”虽然面积狭窄,但却具备客厅、卧室、厨房、厕所等生活必需设施。只是站在通往2层卧室的楼梯上,伸手就能够到厨房的洗刷台,而卧室里也只容得下一个垫子和一张小桌子。《每日邮报》报道称,一间17.5平方米的“分解房”在伦敦能卖到275000英镑(约272万元),相当于每平房价高达15.5万元。

  “分解房”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它位于伦敦的Barnsbury,这里可是伦敦第二大受欢迎的居住地。要是在英格兰彭林小镇,275000英镑足以买下一套配有巨大浴室和漂亮庭院的3室套房。英国一名房地产代理商称,“分解房”是伦敦完美的“缓冲装置”,目前已经得到开发并在市场上销售。

  美国政府鼓励建“宿舍型公寓”


  目前,美国旧金山、纽约和波士顿等大城市政府正在积极鼓励建造微型公寓,满足年轻上班族、退休人员、单身一族或学生的需求。

  这种微型公寓被称为“宿舍型公寓”,面积一般不足200平方英尺(约18.5平方米),与一个大一点的停车位差不多大。室内通常配备全套家具,有时也会用简易式家具来节省空间。“宿舍型公寓”能满足囊中羞涩但又希望留在大城市的人的需要。过去5年,西雅图已经建造了几十座“宿舍型公寓”楼。目前,建造微型公寓已经成为美国大城市的一种趋势。

  在澳大利亚住“studio”


  乍看到“studio”这个词,不少人会联想到高大上的工作室,其实,它是在房价遥不可及的澳大利亚大城市出现的一种便宜单间室。这种单间室没有内墙隔断,一般只有十几平方米,开门就是床,室内配有卫生间和厨房,但少有空地能安放衣柜和茶几。

  “studio”最早发源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纽约,80年代迅速兴起。随着个性化浪潮的卷土重来,现已逐渐演化成一种时尚的居住与生活方式,为年轻人所喜爱。“studio”适合单身职工和学生居住,月租金为3000-7000多元不等。

  韩国流行“考试院”


  在韩国有一大批年轻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司法考试梦”而蜗居在考试院里。“考试院”顾名思义,原本是为准备司法考试的年轻人量身打造的住房,但是,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租不起房子的人也选择住在考试院,因为它的价格比普通房子便宜得多。

  根据韩国信息公开中心2014年4月发布的数据,全韩国考试院数量已从2011年的8273个增加到了2013年的11232个,年均增长20%。韩国的大部分考试院集中分布在首尔和京畿道地区,同样反映了大城市的住房压力。这样的一间考试院房间面积平均不足20平方米,每月租费约为11-15万韩币(约650-885元)。

  日本人住“胶囊”

  

  过去日本的加班文化衍生出了“胶囊旅馆”,但是,现在“胶囊旅馆”已经成了失业或打零工者的栖身之地。胶囊旅馆是日本一种非常便宜的旅馆,又叫“盒子旅馆”,最早出现于1979年,由日本著名建筑大师黑川纪章亲自设计而成。

  一般情况下,一间“胶囊”的面积通常不会超过2平方米,长2米、宽和高各1米左右,人在里面无法站立,只能爬着进去。有人说“胶囊”像中国的火车卧铺,也有人称其为棺材。一床、一桌、一台电视,基本就是“胶囊”内的全部家具了,这样的一间“胶囊”月租大概为12万日元(约6800元)。

  蜗居在北上广


  “蜗居”一词为大部分中国人所熟知,也许应该归功于2008年中国上映的一部围绕住房问题讲述现代都市青年情感故事的电视剧——《蜗居》。而现实中,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广州,有无数年轻人正在上演着《蜗居》里才有的剧情。尤其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宁愿蜗居也选择留在北上广,因为他们觉得“这里有更多做梦的机会”。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