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民国《良友》画报见证社会变迁 今朝异乡艰难维系

2014-09-11
来源:

         位于温哥华唐人街核心区佐治亚东街218号的良友图书公司是经香港来到海外的唯一以“良友”命名的图书公司。1926年在上海滩创刊的《良友》画报曾经引领中国风气之先并闻名海内外。这本已经88年历史的刊物,见证了中国的几番战火和动荡不安,后流落香港辗转来到温哥华。现如今,隐藏在温哥华华埠的良友文脉正艰难维系。中新社发  徐长安  摄

  《良友》画报:昔日见证社会变迁 今朝异乡艰难维系
 
  中新社温哥华9月11日电 题:《良友》画报:昔日见证社会变迁 今朝异乡艰难维系
 
  中新社记者 徐长安
 
  1926年在上海滩创刊的《良友》画报曾经引领中国风气之先并闻名海内外,它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以及各界风云人物的浮沉,後流落香港再辗转来到温哥华。如今,隐藏在温哥华华埠的良友文脉正艰难维系。
 
  位於温哥华唐人街核心区佐治亚东街218号的良友图书公司是经香港来到海外的唯一以“良友”命名的图书公司。“那里就是良友”,随久居温哥华的华裔文化学者桑宜川博士走街串巷来到一个路口,顺他所指,街对面一间不足20米宽的店 ,通红的墙面、烫红的招牌,特别是招牌上仍旧沿用的当年良友画报创办人伍联德设计的“良友”两个美术字,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
 
  1926年2月,26岁的伍联德在上海创办了一份文化期刊,命名为《良友》画报,它被认为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图文并茂的大型文化类期刊。其封面女郎成为时尚的风向标,包括当时风靡全国的电影明星和名媛胡蝶、周璇、阮玲玉、陆小曼等。
 
  《良友》画报风行的年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之际,旧传统与新思想在上海滩激烈碰撞,《良友》也成为社会贤达、文人雅士传播思想、脑力激荡的文化载体,一大批名流为《良友》撰稿,如胡适、张爱玲、周作人、张恨水、徐志摩、宋子文、梁实秋、梅兰芳、鲁迅、刘海粟等,就连蒋介石也曾题赠《良友》“文化先锋”。
 
  《良友》的命运在1938年随着日本侵华、上海沦陷而发生改变,伍联德先後往返香港和上海,《良友》经他和其子伍福强之手,几度复刊,复又停刊,最终2000年後转手他人,成为良友在香港的一脉。而良友在海外的一脉,则由伍联德的谊子刘应榜接续。
 
  “快40年了,快做不动了!”温哥华良友书店的女掌柜何斯明掩不住内心的疲倦。上世纪70年代,伍联德在香港辞世,身旁惟有谊子刘应榜主持丧礼。不久後,刘应榜背负谊父庭训远走温哥华,於1975年2月在唐人街创办了温哥华良友,延续着伍联德矢志推广中国文化的初衷。
 
  “那时候先生白手起家,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一年做两年的活。”何斯明讲起往事,感慨万千,“先生当时连到香港出差的路费都是朋友们帮忙?的”,“从香港取书来卖,没有本钱,都是找朋友说情,先售书後付钱,以此维持多年”。经过十年努力经营,温哥华良友亦开设四间分店。良友十周年书展,胡蝶女士亦亲临剪 道贺。何斯明感叹,“那时候的艰难,几天都说不完”。
 
  大约一百多平方米的良友书店里,垒满了各种繁简字体的中文书籍,政治经济、文化传奇、风月故事、励志文章、漫画绘本以及加国入籍读物等,密密麻麻码在书架里、堆在货柜上,几无行人立锥之地。一盏陈年的欧式台灯落满灰尘,静立在柜台上,陪伴着女主人。
 
  “良友六十年(1986年)的时候,香港出了一本特刊,我拿给你们看。”何斯明从书柜中翻出几本已经被水渍了的《良友》画报六十周年纪念特刊。依旧是烫金的美术字,依旧是当年的人文风格。一批当年良友的故人撰文忆述,张群、谷正刚、陈香梅、吴冠中、冰心、林海音、黄永玉、胡蝶、黄君璧等纷纷诗文书画寄语。
 
  但正如桑宜川所言,“好景不在了”。良友的辉煌似乎祗能留在记忆当中。电子阅读的时代,良友的生意一落千丈,当年的刘应榜也已经改行做了命相测字的算命先生,久居卡尔加里。
 
  何斯明独自一人苦撑着良友书店,惨淡经营,代销图书之外,还代理香港报刊杂志、代售巴士月票以及代售649彩票及电话卡,都是小本买卖,“为宣扬中国文化,希望将良友延续,也要苦撑下去;盼望能?在他乡寻找真正爱良友之良友,更希望各方良友们给我们以支持”。(完)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