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全民写作的互联网时代:“文学导师”不好当?

2014-09-16
来源:文学报

张魁兴

以前,我只听说研究生博士生有“导师”,但现在的“导师”却更接地气了。不只《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有“音乐导师”,文学青年或青年作家也有了“文学导师”。近日,陕西省作协推出了一个配备文学导师的“百青计划”,该省20位青年作家有了自己的“文学导师”。

凭着一个门外汉的想当然,我以为,“音乐导师”好当:他们只需“听”出一段音乐好在哪里,缺陷又在何处。但做“文学导师”却不容易。因为文学中有太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即使“文学导师”知道问题所在,但学员要明白、理解并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却并非易事。

但是,“文学导师”又是很多文学青年或青年作家所需要的。对他们来说,在“会写”之后,自身的创作几乎都存在一个如何突破“创作瓶颈”的问题。说实话,创作并不难,尤其在这个“全民写作”的互联网时代。但“提高”太难了。这或许就是不少写作者难圆作家梦或最终不能成名的原因:“创作瓶颈”是难以逾越的文学之坎。比如我,在二三十岁时就是一个文学青年,小说、诗歌、散文都写,后来又凭着一些文学功底写起评论,似乎比较顺手,也有作品发表,但始终没有写出名堂。我有时会自我总结,文学需要感性思维。文学爱好者如果无法自我突破又不擅长感性思维,一辈子都可能只是文学爱好者。

“文学导师”计划无疑是帮扶青年作家的一个好计划,但最终能有多少收获,却难以预测。贾平凹说,“现在请人吃饭都难,何况请导师”,我也认为,请一个“得心应手”的好导师很难,而更难的是如何让导师真正对学员有所帮助。在技术行当,我们可以搞“传帮带”,但文学创作的“传帮带”,似乎没有特别成功的范例,甚至坊间还有“写作班难以培养作家”的说法。究其原因,文学创作是一项自我的个体劳动,写作者的内心活动他人不可预知,也无法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导师”怎么工作?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贾平凹说:拜一回老师,就等于再上一回大学,当一次研究生。我以为,这个“文学导师”计划,不只是给学员的机会,更是对“文学导师”的考验:发现问题容易,但真要对症下药,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看来,“文学导师”如果做好下面这个工作,就算是一个好导师。文学有小说、诗歌、散文之分,也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判,但这不是文学优劣高下的标准。一个作家优秀不优秀,不在于他写了什么,更在于他心中是否有“大格局”,写出的东西是否触及心灵。如果能点拨青年写作者到这种程度,那这个导师就是真正的好“文学导师”。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