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習近平:延續民族文化血脈

2014-09-25
来源:香港商報

  紀念孔子誕辰2565年大會上暢談儒學

  習近平:延續民族文化血脈

  【香港商報訊】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日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時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歷史反覆證明,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小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屬鸡,魯國陬邑人,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於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享年73歲。孔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學、易學創始人,中國唯一「聖人」、「世界頭號文化名人」。孔子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他的逝世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估量的重大損失。

  和平如陽光空氣般重要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這次會議以「儒學:世界和平與發展」為主題,體現了關注世界前途、人類命運的人文情懷,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題目。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中國人民深知,和平對人類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重要,沒有陽光和空氣,萬物就不能生存生長。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也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發展的理念落實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動之中。

  習近平指出,今年是孔子誕辰2565周年。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歷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并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善用歷史智慧解決當代難題

  習近平強調,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特別是物質的極大豐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時,當代人類也面臨著許多突出的難題,比如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物慾追求奢華無度,個人主義惡性膨脹,社會誠信不斷消減,倫理道德每况愈下,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等等。要解決這些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和力量。

  習近平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於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

  四原則倡尊重文化多樣性

  習近平指出,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是我們必須把握好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們應該注重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生機盎然。

  第二,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本國本民族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

  第三,要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儒學本是中國的學問,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習近平說。

  第四,要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弃的繼承,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強調,中國人民的理想和奮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始終深深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時又是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的。在21世紀的今天,只有不斷發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才能更好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

  習語錄

  ●和平對人類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重要,沒有陽光和空氣,萬物就不能生存生長。

  ●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延續發展幾千年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示。

  ●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會成功,反而會給世界文明帶來災難。

  ●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

  ●儒學本是中國的學問,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

  ●兼收并蓄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研究孔子、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重要途徑。

  ●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

  習總頻頻親近儒學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到曲阜孔府考察,并參觀孔子研究院,稱要細讀《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習近平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2014年3月29日習近平同德國漢學家、孔子學院教師代表和學習漢語的學生代表座談,強調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到北京大學看望哲學系老教授、中華孔子學會會長湯一介,兩人促膝談心,習近平并詢問湯一介主持的大型文化叢書《儒藏》編撰進展情况。之后不久,天安門廣場電子大屏幕又打出「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標語,內容全是儒家價值觀。

  ●2014年5月15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習近平提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其中全是儒家核心觀點。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考察北師大,對中國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小學課文中去掉的現象,毫不掩飾地表示「很不贊成」。他說:「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大會,習近平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兩岸三地紀念活動精彩紛呈

  3天后,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的老者——孔子即將迎來他的第2565個生日。一系列紀念活動將在億萬華人生活的地方陸續舉行。

  在孔子降生之處,山東曲阜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迎接這個至為重要的日子。孔廟大成殿兩側的觀禮台早就搭好,靜靜等候著9月28日祭孔大典的舉行。屆時,數以千計的祭祀者將同時誦讀孔子經典,向這位先賢致以仰慕和追思之情。在內地許多地方,也將按慣例舉行各具特色的祭孔儀式。

  台推孔廟文化節

  在海峽的那一端,台灣各地40多座孔廟早早準備,將於28日循古制舉行祭孔典禮。當天清晨,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將擔任台北孔廟祭孔典禮主祭官,舉行目前台灣保存最完整的「三獻古禮」,祭祀程序多達37道,附近大龍小學的孩子們還將表演傳統的八佾舞。

  興建於1666年的台南孔廟是台灣第一座孔廟,被譽為「全台首學」。台南孔廟每年都因循古禮舉辦春、秋兩次祭孔典禮,其中秋祭尤為隆重。據了解,台南孔廟今年將於27日啟動「孔廟文化節」系列活動,包括展覽、講座、雅樂表演等。

  本月21日,香港舉行了首屆「孔聖誕日」慶祝活動。從今年起,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孔聖誕日。而在28日當天,香港國際經典文化協會還將與內地相關機構合作在港舉辦全球華人孔誕紀念典禮,包括向孔子聖像行三鞠躬禮及誦讀《論語》經典篇目等活動。

  以儒學助治國

  千年來,孔子始終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更是知識分子的代表。從封建社會的「至聖先師」、文革中被打倒的「孔老二」,再到改革開放后逐漸受到尊重、孔子學院成為中國文化名片,對孔子的態度始終被視為中國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一些理論界人士則認為,作為中共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應有之義包括其與中國傳統文化不斷融合發展的問題。脫離中國傳統文化,它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學典認為,孔子思想是人類基本和主流的東西,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能提供穩定的價值觀,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在中國轉型時期為人們的內心帶來穩定。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強調「克己復禮」「仁者愛人」,嚮往世界的和諧大同。有學者認為,儒家思想對今天的治國理政、道德提升、民族融合及對文化認同有巨大積極作用。

  尊重儒學教育先行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認為,轉型時期的中國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比如人與自然、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這四大關系的處理,法律調節是根本,但也有許多法律不能解決、只能靠傳統思想來調適的部分。

  「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我們在審視自身發展的時候,也要反思丟掉了些什麼。這個世界最大的危機是物化,一味向錢看的弊端已經顯現。這一點在海峽兩岸都是如此。」台灣元培科技大學教授朱榮智說,今天再思考人類的發展,仁愛、誠信、知行合一、和而不同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觀念,既可為世界各國和平共處提供參考,也為今天中華民族的道德重塑提供思路。

  不過,文化的復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不是一陣「國學熱」就能完成。學者表示,領導講話本身只是釋放了尊重儒學、重視傳統的信號,下一步文化、教育等各部門實實在在做些工作更重要。

  開懷擁抱孔子

  王長久

  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24日在人民大會堂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新中國成立65年來鮮有國家最高領導人出席紀念孔子誕辰的活動,透露出的信息耐人尋味。

  孔子重新受到尊崇

  習近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是有目共睹的。去年11月26日,習近平來到曲阜孔府考察,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他拿起來翻閱,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今年5月4日,習近平在北大考察時,曾詢問了由湯一介擔任首席專家主持的《儒藏》編纂進展情况。整個《儒藏》工程計劃收書3000餘種,約10億字,規模超過《四庫全書》;今年9月9日,他在北師大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他說古詩文經典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9月24日的開幕式上,習近平更對孔子及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及儒家思想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觀察認為,習近平對孔子文化有很深刻的研究,按習近平的論述,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基因,而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就是說,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子重回國人文化生活中

  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徵符號,孔子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崇高理想、神聖價值、優雅精神、精美文化的源頭和靈魂。因為有了孔子,中華民族比世界上別的民族更和睦、更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幾千年。

  而今,在拋弃孔子將近一百年的今天,孔子重新回到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之中,這是因為人們已經認識到,當今一個昌盛、成功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立足於孔子所確立和闡述的很多價值觀念。孔子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能夠穿越兩千五百年的時空,在今天仍然具有時代價值。

  正如習近平所說的,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可以相信的是,隨著國家的重視和推崇,孔子不僅會走進孔廟,走上祭壇,還會走入社會,走向民眾,使孔子文化在各領域、各層面都成為一種活生生、活潑潑的文化生態。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