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極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時機」,他說:「我去的時候正是法國藝術家苦苦尋找東方文化因素的當口,而我作品中所表現的空靈感和宋元文人畫的氣息正是他們缺乏的。我是學畫去的,沒想到他們在我身上找到了中國。」
現在來看,「東方元素」確實是留法三劍客得以蜚聲國際的一個共同點,因為,同行對他們的赞譽總離不開「東方」這個背景。但這又似乎不足以說明全部。畢竟,在他們之前,走過這條路的有徐悲鴻、林風眠,以及后來扎根法國的常玉、潘玉良。尤其后兩位,常玉1919年赴法留學,1966年在巴黎因煤氣泄漏去世時仍默默無聞,他的作品成捆地出現在巴黎的拍賣市場上,售價僅數百法郎。出身青樓的傳奇女子潘玉良1925 年以優异的成績入讀羅馬國立美術學院,3年后回國舉辦了5次個展及任教,最終因不堪口舌之擾再度移居法國。吳冠中留學法國時看到「她的生活很困難,住在一個貧民區的樓上,在五樓,自來水只到四樓,五樓是加的樓,沒有自來水」。
對此,香港藝術館助理館長鄧慶荣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徐悲鴻、林風眠生活的年代,中國整體在西方世界的認受性并不高,尤其徐悲鴻倡導的『藝術救國』在本土獲得政治力量推崇,但與國際風潮不同;林風眠的創作理念因不受政治人物所喜,造成了他悲情的一生。相比之下,二戰后才赴法留學的趙、朱遇到的是更開放的藝術氛圍、更好的畫廊制度,且他們作品中的東方氣質也開始為西方社會看重,而隨著中國的發展,來自西方的認受性也不斷提高,所以,他們有了和先行者不同的命運。如果常玉沒有那麼早逝,也許他后來也能發展得很好,因為,1980年代以后,他作品單張的售價已漲至數萬法郎。」「在獲得海外的肯定之前,吳冠中於本土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畫家,曾因說出『水墨畫等於零』的觀點而遭受其他同行炮轟。總體而言,他一生對推動中國畫的現代化多有著力,例如,他雖強調抽象,但在畫風上卻保留了部分具象,這種調和能同時得到專家和大眾的接受,開啟了一個林風眠沒有走通的成功路向。」
遺憾的是,2010年6月,吳冠中辭世;2013年4月,趙無極辭世;2014年3月,留法三劍客的最后一人朱德群也走了。鄧慶荣說:「他們的成功,也許無法被复制。」